賈伯斯的生與死:社經體制的挑戰!(下之一)

星期四, 11月 10, 2011

■姚欣進

本專題系列文章主題,在於:對於左翼而言,賈伯斯一生事業成功的意義何在?本系列之前兩篇已指出,對當前的左翼歷史任務來說,我們思考的重點,不在於重複指出蘋果公司之資本邏輯的剝削與宰制,而在於如何面對資本主義能培育出賈伯斯這種創新者的制度挑戰。

也 就是說,「除非左翼能提出一個可行的新社經體制,它不但能革除資本主義現有的基本弊病(如利潤至上、剝削、環境污染、貧富不均、失業飆漲、消費主義等), 而且在制度設計上也能出現賈伯斯與蘋果公司這種充滿創意、勇於突破的人物與企業」,否則左翼批判與改造資本主義的社會運動,就毫無真正的說服力與吸引力。 沒有具體可行的新社經體制,我們又怎能毫無留戀地揚棄資本主義社會來追求理想的、無階級與資本壓迫的公民社會呢?


蘋果公司是如何起步發展的?


讓我們先看看,在制度上,資本主義社會是如何創造出賈伯斯這種人物?

非 常簡單的說,根本原因是在美國資本主義體制裡,在商機利潤的誘因下,它的資本能以驚人的即時到位速度,與全面流通貫串到生產與銷售的各個環結來推動資本增 值,以致於只要一個新興企業是一個新產業的代表性企業,它就能在第一時間內壟斷吸收龐大的原本閒置資本(以各種形式存在於金融市場內,如創投資金、可變現 的有價證券或存款等等),而可由一家微小企業一夜之間就資本額成長數百(或數萬倍)成為巨獸級的大企業。

蘋果公司的當年創業、發跡經過就是 如此。據史料記載(其實不過是30餘年前),賈伯斯與他的好友沃茲,於1976年創業時,僅希望他們的蘋果公司能開發出一個以沃茲所設計的電路板之生產線 (還不是完整的個人電腦機置,沒有機箱、鍵盤與螢幕等),每個電路板的生產成本為25美元,然後以50美元賣出。

在技術專業上,沃茲乃是典 型的電子技術的愛好者與技術天才,一手設計出未來個人電腦基本架構的電路板。但當時整體的產業技術面,其實已在各方面累積出相當成熟的水平,例如全錄公司 在矽谷地區的研究所就已研發出使用者的圖形介面、滑鼠等雛型技術。所以,在當時,個人電腦產業要真正突破成型的關鍵,在於是否有一家企業能在這些散佈於產 業中的各類技術整合起來,並以相當雄厚資金為後盾,來進一步深化落實。這個人電腦(如今統稱為資訊科技產業)時代的統合、創新角色,就是由蘋果公司、微軟 公司來取得先機而成功扮演了。

所以,蘋果公司之所以能成為這劃時代的領航者,除了技術能力(以沃茲為代表)與長遠願景的掌握外(非賈伯斯莫屬)。

另一方面,就在於:他們是否能在最短時間內取得雄厚資金與開拓市場,然後才能以比別人先起步的市場先機來更快的發展技術、設定競爭門檻(如專利權)來壟斷資本利潤。

在這方面,資本主義制度提供了非常典型的示範。賈伯斯與沃茲兩人創業時(為合夥公司非股份有限公司),兩人所籌集的資金只有區區1,000美元(沃茲變賣一個專業計算機,賈伯斯則賣掉他的汽車各提供500美元)!

然而,一旦他們將自己手工裝配的電路板拿到經銷商中兜售時,卻發覺當時市場潛在的需求遠超過他們自己設想。一家區域性的小經銷商答應以10倍價格來大量販售。

這讓深具商業敏感的賈伯斯體認到,這將是鉅大無比的市場商機,從而開始積極尋找投資者來轉型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準備上市籌資。

而 這第一階段的原始資本募集,也在不到一年時間內就完成,在1977年1月,一位專業投資者,馬庫拉,他以個人資金與銀行貸款25萬美元共約35萬美元來參 與投資,成為蘋果公司的3大創業股東。有了這筆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創業資本,蘋果公司才能深化既有的技術成果,較扎實地推出具有代表性的產品(可說是個人 電腦的原型,蘋果二號電腦),並以一定程度的規模經濟來開模大量生產(即由當初沃茲這類電腦愛好者俱樂部成員的手工工藝品轉化為純商業行為的經濟生產), 也才能於兩年後的1979年夏天,公開上市。

在這首次上市的股票銷售裡,蘋果公司一口氣出售了高達7百餘萬美元的股份,其中有些是來自於美國以外的風險投資公司與商業銀行。

而蘋果公司這兩位創業者,賈伯斯與沃茲就立即成為百萬富翁,當時賈伯斯僅24歲。而蘋果公司後續的曲折發展與賈伯斯的二度掌舵,就已是人盡皆知的歷史,毋需重敘了。

資本主義的特殊性與一般性


蘋果公司這段創業起步過程,反映了什麼意義呢?

首 先,必須了解賈伯斯乃是身處於全球資本的核心地位上,而當時的矽谷區乃是涵蓋了全球尖端的科學知識與技術(史丹佛大學)與資訊科技重鎮(惠普公司、英特爾 公司),甚至是二次戰後美國軍事科技研發地區,這是典型的產官學匯集地。換言之,在這裡的重大技術研發突破,就意味著這是具有全球商機的技術突破,而全球 手握鉅大金融資本的各方投資者,都極密切注意這些點滴跡象,一旦有些投資獲利的徵兆,就會極明快果斷地資金到位。

一旦資金到位,技術有譜,美國這些新興企業就能以全球為市場來迅速地、壟斷性地獲取暴利。賈伯斯的一夜致富,就鮮明地反映這事實。這乃是美國資本主義的特殊性。

但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其他非處於核心國地位的經濟體,如台灣,甚至技術發展稍遜一籌但也是先進國的日本,就很快的被排除在這壟斷利益圈中。兩年多前的立報一 篇文章,就很精闢扼要地分析說,「日本的秋葉原,從1970年代開始,就是電子研發人員的天堂,大廠、名不見經傳的小廠,都曾經將此地試賣試驗性的產品, 許多研發人員都是定期前往當地蒐集產品、激發靈感。台北的光華商場,在1980年代後期,也曾經在國外電腦品牌中殺出一條血路,從開發『蘋果二號』的相容 電腦開始,台灣的工程師在仿製、降低成本的基礎上,累積了許多技術的小創新」。

但如今,「秋葉原、光華商場都轉變成電腦賣場,當年在技術 創新、產品開發所呈現的多變、靈活,幾乎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廠主導的產品開發、技術規格。其中的關鍵,是大廠從技術的制高點所進行的反擊。秋葉原 的發展基礎,在於日本業者拆解歐美的儀器、電路板,在模仿過程中激發創新;光華商場原本具有的創造力,則是台灣工程師從公開的文件中汲取知識,然後再尋找 降低成本的替代方案。這個過程,最後是被積體電路(IC)的發展所終結」。 作者總結說,在「1980年代時,電子技術的學習,仍可以從公開的電路圖、電路板當中取得。

但是,當積體電路成為主流,工程師的技術累積只能跟著大廠的規格,圍繞著特定IC進行。於是,電腦主機板業者,從1990年初期的近百家,縮減成現在的數家,零組件供應商也隨之進行大整併」。

換言之,科技創新的甜美商機成果,最後只會落入到先進國極少數幾家企業來壟斷掌控,而其他附隨者或資本環境不到位的非先進國的企業,就只能在全球利潤鏈之分工下,來代工生產。這乃是全球資本主義的一般規律。

更多或更少的「賈伯斯」?


分析到此,我們應可更清晰地了解賈伯斯的現象意義了。賈伯斯固然有其無與倫比的個人才華(從工藝美學的設計觀到整合各方技術與知識的原創力),但他之所以能大展才華、盡領風騷,乃是更根本的美國資本主義得天獨厚的全球壟斷資本的地位、制度與市場需求。

全球資本主義體制固然能創造出技術創新的賈伯斯、蘋果公司,但賈伯斯、蘋果公司也同樣地反映著全球資本主義種種不公義、阻礙後續進步創新的反動面(例如以專利權的大肆保護一己私利)。

因 此,擺在左翼之前的制度挑戰,我們可更精確的說,應是:我們應如何提出新的社經制度來創造出更多的創新突破、具有充分工藝美學想像的「賈伯斯」、更多的 「蘋果公司」企業,但卻更少的惟利是圖、專利壟斷、壓榨勞工的賈伯斯?筆者將論證,一個以社會資本為主軸,且透過審議民主、多元參與的經濟民主制,應能達 到這完美的目標。

(下期續,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筆者附識:由於篇幅所限,本篇未能總結,謹此致歉;下期文章將是本專題系列的總結完稿,不再展延。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