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該如何面對這場選舉

星期四, 11月 10, 2011

■任懷鳴

這又將是一場失焦的選舉。

從蘇嘉全的農舍風波,到宋楚瑜政治人格的討論,甚至「三隻小豬撲滿事件」也可以成為這次選戰的主軸;使得原本值得期待的「空心菜大戰米酒馬」戰局終於走調,實在令人婉惜!

2008 年總統選戰初期雖在「扁貪腐弊案vs.馬特別費案」的基調中進行,但後期(立委選後)卻全面轉向政策攻防;投票日隔天,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甚至在報紙上投 書指出:「公共議題第一次在選舉裡被當成重點討論,包括一中市場、經濟成長等議題,跟過去意識形態對峙不同。……我認為,這次選舉意義非常高,從不能妥協 的神聖對抗變成世俗對抗。」這對長期處在意識型態對抗的台灣來說,不能不說是一個重大的突破!


台灣人不需要亂世英雄


如 今,馬執政將屆4年。在歷經金融海嘯後,經濟稍見復甦,但人民卻普遍無感,使得馬的連任之路充滿挑戰,但挑戰畢竟不脫施政表現;9月中,挑戰者蔡英文終於 在眾人翹首之下端出她的「十年政綱」,儘管論者批評內容過於簡單化及模糊化,但仍有效的凸顯挑戰者的執政企圖心,展現出一新耳目的氣象。然而,媒體走偏鋒 的習慣終究還是主導了選戰走向,令人氣餒!但我們不禁要說,在歷經長期內耗之後,台灣人民應該已經得到一個教訓:台灣需要的不多,只希望每個政治人物表現 得像個正常勤懇的管家就好,而不要像個不正常的亂世英雄。
因此,對於媒體名嘴們一再搬弄非關民生的政治八卦,作為人民的我們就該拿出「三不政策」──不看、不聽、也不問──作為抵抗的武器;倒是真正的政策議題,人民得一再逼候選人說明、說明、再說明。

日 前,由反貧困聯盟、媒體改造學社、青年要好野、傳播學生鬥陣等20多個公民團體組成的「我要好總統公民連線」,就是一個值得鼓勵的例子;他們預計在明年總 統大選前就加盟團體所關心的議題,每周一到兩次以記者會形式公開向候選人提問。如果,有更多的社運團體以類似的方式,要求候選人針對政策說清楚、講明白; 以馬、蔡這兩位學者型的政治人物,他們應該會願意好好就未來施政藍圖,向人民報告,並作進一步的反思。這對身處危機的台灣來說,格外顯得重要。

例 如,馬英九的「黃金十年」提到「新興產業要在2020 年佔整體製造業產值的30%」,這是一個令人期待的目標;但過去台灣講產業轉型也講了2、30年,如今出口還是以石化、電子代工為大宗。我們該追問馬英 九:僅僅9年的時間,做得到嗎?要如何做?具體步驟是什麼?又例如「打造4,000個富麗新農村」,一方面讓人摸不著頭緒(台灣總共有319個鄉 鎮,4,000個新農村如何得來?平均規模有多大?它們與舊農村的區分在那裡?怎麼打造?),一方面則讓人既期待(重振凋弊的農村)又怕受傷害(農村都市 化,喪失其應有的功能與風貌)。於是,我們也該追問:這「4,000個富麗新農村」是什麼樣內涵的農村?它對提昇農民的生活品質真的有幫助嗎?有什麼代價 要付嗎?凡此種種,都是人民可以要求候選人進一步澄清的地方;也因此可以迫使候選人對施政規劃作清楚交待,甚至有機會讓這個國家的未來領導人進一步想清楚 他的施政規劃對不對。

未來發展觀點至關重要


當然最重要的,人民得問問候選人沒有說的,卻攸關台灣未來的生存發展。

清 大退休教授彭明輝提到的糧食危機,就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彭教授告訴我們:當2023年全球石油供給量僅及需求量一半的時候,油價將上看每桶200美元 (2008年導致北非茉莉革命的全球糧食危機,當時的石油價格是每桶120美元),約目前價格的3倍。屆時,海運的成本會高到使越洋的糧食貿易中斷,而靠 石油推動力耕種的糧食出口國也很可能會減產;這些都將造成糧食普遍無法自給自足的亞洲國家出現嚴重的缺糧危機。而當日本政府決定將糧食自給率從目前的 40%,在2030年要提昇到60%;綜合糧食自給率僅31%的台灣,卻不見政府認真思考解決的策略。彭教授也透露:當2008年石油價格達每桶120美 元的時候,台灣就曾經暫停從美洲輸入玉米,而專案特許從大陸進口;許多人擔心兩岸貿易造成大陸「以商逼政」,但當油價、糧價大漲,而自有的糧食與內需經濟 又不足,將註定使台灣在糧食與經濟上不得不倚賴大陸,屆時又將如何維護台灣政治的自主性?

說到自主性,有一看似無關卻影響深遠的政策,也應 該問問台灣未來的領導人,那就是12年國教。12年國教絕對不只是一個入學方式改革的方案,也不只是提昇就學機會的方案;12年國教的真正價值在於,透過 升學壓力的舒緩,解放制式教育的桎梏,將目前的「應試教育」轉向「適性學習」(強化學生組織情報、應用創新、溝通行銷等能力)的新典範;而台灣的人才培育 便有機會走向「微笑曲線」的兩端(一端是創新研發技術,一端是創立品牌行銷)。

這個方案的成功,將替台灣未來的生存發展奠定根本的基礎,而台灣的自主性或 許就要仰賴這個基礎。然而,12年國教的成功,卻須靠連續10年每年200億的專款與專責管理單位,才能保證各級政府有效調整學校之軟硬體及師資,促進學 校之均質化與優質化,以達成學生適性學習的目標。這其間,除了要保證財源的穩定,更要保證各工作環節的效能,工程可說浩大。

10年,不算短也不算長,你我都將經歷;而對生存條件脆弱的台灣來說,有些工作只可成功,不可失敗。這些,難道不該請我們的國家領導人說請楚、講明白嗎?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