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排富了沒?

星期二, 11月 15, 2011

■林子暉

韓國首爾市於8月24日針對免費中小高學生營養午餐進行公投,本次公投為首爾市長吳世勳提出,因他認為免費營養午餐應排富,僅針對低收入戶家庭,避免過度的社會福利引起增稅(註1)。公投結果出爐,投票率未達開票門檻3成3,吳世勳,韓國國大黨的政治新星,承擔政治責任,宣佈自行下台。


此情此景台灣民眾想必不陌生,在逐年教育預算緊縮下,屢屢浮出排富與否的爭議,從2010年6月的高中職學費齊一化(註2)到2010年10月的教育部暫停各縣市免費營養午餐。雖其表面爭議點多為公共預算不足,又須兼顧弱勢優先下的抉擇。然而教育資源排富與否實為一假議題!

根本邏輯是什麼?

排富與否爭議的關鍵不外乎教育商品化下一個更根本的邏輯:使用者付費。教育資源暨為商品,使用者付費,有多少錢買何種等級的商品。所謂輔助弱勢的教育政策則是站在恩給式的社會福利,首重解決補助社會最弱勢者暫時可以購買最低等級的商品(註3),以緩解社會壓力。以此觀點出發排富可謂有相當的合理性。此現象絕非獨現於台灣,在新自由主義的浪潮下,英國的大學學費飆漲等都在在反應使用者付費的根本邏輯。

使用者付費的謬誤不在於道德上是否排除輕貧或近貧,而在於將教育視為商品的根本邏輯,最終必然導致擁有社經優勢者能取得較好的"商品”而其餘僅能取得次級商品:如偏遠地區的孩童就得長途跋涉到市區學校就讀等。於此邏輯之下,教育不僅消極面失去扮演社會公平機制的角色,積極面上也無法更進一步孕育深層公民社會與文化資產的可能。對比美國與古巴的教育體制及可見其鮮明的不同,美國雖表面上擁有人人皆可受教育的基本權利,但教育資源往往集中於優勢階級。從小學的貴族學校到哈佛、耶魯。而弱勢階級卻多僅能就讀硬體設施不足、師資不全的公立學校,教育反成為拉大階級差距的強大機制。反觀之,古巴雖有其經濟凋敝與強人政治的困境,但在教育上卻著力實踐公共承擔的願景,從小學到高等教育都以全體齊一極低廉的學費甚至免費來提供就學機會,造就古巴充沛的醫學基礎與美國經濟封鎖下穩健的社區組織工作。

台灣怎麼走?

然而台灣政經條件卻遠比古巴優越,有其充沛的資源落實教育公共承擔的可能性,且民主公民社會日趨成熟下更有進一步將教育體制做為多元文化積累的最佳工具。但必然有人會質疑如果僅就落實恩給式教育補貼,如學貸等,公共預算就顯得左右支绌,何來支持設立更多偏遠學校、免費營養午餐、調降各級學校學費?若攤開台灣政府教育經費支出占GDP比例不到4%(註4)及資本利得稅免稅,答案就不言可喻。暨以公共承擔的角度來看待教育預算,教育就絕非孤立的課題,而是整體社會公共化的一環,教育資源必定來自整體稅制與公共支出的重構。以台灣綜所稅75%由受薪階級承擔,但GDP卻僅占44.5%(註5)占一半以上的資本利得卻免稅,若僅僅以一般受薪階級的稅率課稅就可增加每年上兆的稅收(註6)。何來教育預算不足?何來為不到6億元的排富差額打得頭破血流?

站在整體教育公共化的角度,本無排富與否的假問題,跳脫使用者付費的讓整體社會都享有相同的教育資源與品質,搭配上稅制來進行真正的公平分配,此時不僅無標籤化的困境,更可將教育的社會效益徹底深化。讓每個中小學教室成為多元背景學童互動溝通的平台、讓每所偏遠中小學與職業學校成為孕育在地產業與文化生根的基礎,而大專高等教育更可以此深厚的基礎發展出台灣的社會軟實力。至於教育公共化應以公共承擔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出教育自主及更公平且多元的升學體制,需再另文討論。

註1:吳世勳於8月26日請辭記者會上表示: :「過度的福利必定會引起增稅,造成下一代人民的負擔」,因此希望在他辭職後,各界能更深入探討過度福利的問題。資料來源: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17272
註2:高中職學費齊一化請參筆者另為:教育部長不笨
    http://twpublic.blogspot.com/2010/08/blog-post_13.html
註3:以高中職學費齊一化就排除年收入60萬至90萬間的中低收入戶家庭,教育部營養午餐則縮為僅以8縣市29萬名低收入學童。
http://tw.money.yahoo.com/news_article/adbf/d_a_101005_1_28zkc
註4:雖台灣教育經費占GDP之6%,政府教育經費比例僅為GDP之3.8%(民國99數據)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重要社會指標
註5: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11/new/may/18/today-fo4.htm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