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豐富的左翼教改公共論述

星期四, 12月 22, 2011

■任懷鳴
 
上週六(17日),第三場「2012年總統選舉電視辯論」順利落幕。對於3位候選人針對12位公民團體代表提問的實問虛答或 避重就輕,許多人都感到不滿;但我卻同意工商時報隔天社論的觀點:12位NGO代表並未過度強調自己所代表團體的單一價值,讓參選人陷入民粹陷阱;而3位 總統參選人的答覆,也未出現為討好特定族群而濫開支票的舊習。其顯示的乃是台灣多元社會與政治人物趨於成熟理性,值得國人珍視。

第2次總統候選人辯論會的運動意義

星期四, 12月 22, 2011

■姚欣進

16年來,台灣歷經5次總統大選的政治舞台上,於上週六(12月17日)的總統候選人最後一次的電視辯論會,首次出現了非主流政治勢力隊伍的各個社會議題公民團體們的主導提問。

雖 然媒體的焦點集中於3位候選人的應答,但從台灣公民社會的建構發展來看,這次公民團體能進入到主流政治活動中(即使只佔一小部分比例),以自己所關注的社 會議題與專業實踐的經驗,提問質詢未來台灣政治最重要的領導人選,這不僅僅在社會議題宣導上有其莫大的助益,這現象更反映出至少兩個層面的深意。

《孩子要回家》觀影心得:跳脫禁錮 思考自己的道路

星期四, 12月 08, 2011

■潘欣榮

在魔亞河白人化訓練所的中心廊道,在泥地上一排排整齊的石子排向教堂,視覺的透視將人的視線不自覺的聚焦在魔亞河的教堂尖頂的十字架上。但十字架所面對著,是廣大的澳洲草原、荒漠,以及荒漠後孩子的家。

這是澳洲電影《孩子要回家》(Rabbit Proof Fence)的一個片段,這部片子曾在公視的經典電影院中播出。(直譯《防兔籬笆》,公視譯為《孩子要回家》、港譯《末路小狂花》)
本 電影由真人真事改編,敘述3個生活在西澳草原的澳洲原住民小孩,14歲的摩莉、妹妹黛絲還有表妹雅兒,3人本來在織加隆保護區,和媽媽、婆婆過著無拘無束 的自由生活,可是,一天她們被西部騎警以暴力強行擄走,拐帶到距離家鄉千里外的魔亞河培訓營,接受白種人教育。個性倔強的摩莉不甘就範,趁一次大好良機, 帶領妹妹及表妹逃之夭夭,決定重返家園。千里路上,饑寒交逼,且後有追兵,3名弱質纖纖的小女童,赤足展開長達1,500公里的逃走旅程……。(摘自 blog「閱讀情緣」。http://blog.udn.com/chenglee/426957)

邁向新左翼1:歷史階段範疇

星期四, 12月 08, 2011

■姚欣進

筆者曾於今年7月22日本專題版文章〈當前左翼運動的總結與前瞻(一)〉的結語中,提出了這問題:「我們必須先扼要總結一個 深刻而痛心的歷史答案:為何過去百餘年來的革命左翼歷史實踐,從1917年的蘇聯革命到1949年的中國共產黨革命,基本上是失敗的,而且並未帶來太多的 正面歷史基礎,讓今日的左翼分子可以據此而開始直接發展左翼運動」?

一、歷史階段範疇


這個非常基本的問題,是今日任何一個自認為左翼分子或有相當程度認同過去左翼運動者必須面對,並提出可理性信服的答案。不能鑑往有怎能知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