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逃漏稅才能救受虐兒

星期一, 4月 26, 2010

文/潘欣榮

監察院前日公佈的糾正名單有兩項值得關注:其一是糾正財政部、法務部追討欠稅不力,使欠稅大戶可輕易脫產,到去年底止還在5年徵收期內的總欠稅金額為3千1百億元,占近5年已徵得稅收的4%。其次是糾正台東、南投等5縣市政府未重視社工人力,導致每位社工平均要照顧上百位個案。這兩則糾正案,看似平行無交集,但事實上,社工人力欠缺的主因,正是政府稅收不足。

蘇花高真的結束了嗎?──以慢活經濟趕走蘇花高的陰霾

星期五, 4月 23, 2010

■潘欣榮

從1990年李登輝規劃、2003年陳水扁破土,到今年馬英九政府正式宣佈「蘇花高速公路」(簡稱「蘇花高」)確定改為「蘇花公路改善工程」(簡稱「蘇花改」)(註1)。從蘇花高全線共11段雙隧道、高速公路流量,共耗資962億(註2),修正為蘇花改的7段單隧道、省道規格,總經費也降至4百多億元;流量、施工單位(國公局/公路總局)、隧道長度都有大幅調整。

想像出的全球化 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

星期五, 4月 23, 2010

■林佩穎

這幾年在台灣,以城市為主辦單位所舉辦的觀光活動,可以說是不勝枚舉,光是2009年,台北市有聽障奧運,南台灣的高雄有世界運動會。舉辦的活動如果冠上「國際、世界」之名,就更有城市總動員的氣氛,活動順利、知名與否,與城市的榮譽感聯結在一起,而整個台灣則習慣性的沉浸在狂歡節氣氛中。

捏橘子之後:我看韓劇與本土劇

星期五, 4月 23, 2010

■林子暉

從2001年興起的韓劇風潮到長期在台灣風潮不墜的本土劇,電視劇以多樣的型態在台灣娛樂市場上瓜分大餅。2000年台灣韓劇《藍色生死戀》登台,創下5%的新紀錄。另一方面,三立、民視的本土劇也在近年來蓬勃發展,諸如《天下第一味》、《台灣霹靂火》等都創下8%、9%的收視率。

以一個社會觀察的角度,有一個更根本的疑問:電視劇到底給了我們什麼?為何如此令人著迷?背後又隱含什麼樣社會結構的問題?

《產創條例》過了,恭喜大家!

星期三, 4月 21, 2010

轉載自苦勞網

抗爭媒體的文化角色

星期三, 4月 14, 2010

姚欣進

「抗爭媒體」,指的是:這媒體自我定位為抗爭性質的媒體,或認同於一般抗爭運動的基本方向與其價值觀,從而在這立場上進行媒體報導、評論。廣義來說,抗爭媒體乃是整體抗爭運動中的一環,雖有其獨立性,但在整體運動發展裡,它也是抗爭力量之一。這抗爭媒體本身的素質與成果,在在影響抗爭運動自身的發展。

抓逃稅 救受虐

星期五, 4月 09, 2010

監察院前日公佈的糾正名單有兩項值得關注:其一是糾正財政部、法務部追討欠稅不力,使欠稅大戶可輕易脫產,到去年底止還在5年徵收期內的總欠稅金額為3千1百億元,占近5年已徵得稅收的4%。其次是糾正台東、南投等5縣市政府未重視社工人力,導致每位社工平均要照顧上百位個案。

這兩則糾正案,看似平行無交集,但事實上,社工人力欠缺的主因,正是政府稅收不足。

台灣社運與文化領導權

星期五, 4月 09, 2010

■姚欣進

台灣社運發展至今日,應有一個基本共識:各項社會權益訴求若要真正落實,社運團體就不能仰賴主流政黨一昧扮演遊說團體的角色,而必須將社運力量轉化為政治力量。通俗的說,即「社運政治化」。

社運政治化的條件

而要做到社運政治化,首要之務就在於:目前多元性質的社會議題訴求,各種分散性、零碎化、微小規模(除了極少數的抗爭)社運抗爭力量,就必須在內外領域中扎實地連結起來。

建國大「唁」?

星期五, 4月 09, 2010


2009年金秋十月,洽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週年,從北京高度重視「一甲子」的歷史意義並極力進行各式「成就總結」的舉措,觀者理當不難察覺,這個執政黨襲取蘇聯國旗鐮刀鐵鎚作為黨旗黨徽,革命立國更將「國際主義」、「世界革命」、「社會主義大家庭」騰之於口的新中國,不僅並未走出封建中國的古老傳統,其備極隆重的國慶大典更處處體現,其實質不外是對「前朝」的弔唁。關於此點,在堪稱該波「歷史成就總結」的代表作,去年9月11日正式上映的主旋律獻禮電影《建國大業》裡,尤其明顯。

原來,不管在哪裡、在什麼時候,我們都是一樣的

星期五, 4月 02, 2010

賈伯楷

《卯上台塑的女人》的作者,也是主角,黛安威爾森女士為了家鄉的環境污染而展開行動,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卻受到同為捕蝦人、漁民的輕視與排擠,甚至也包括了家人的不諒解(雖然確實讓家人捲進了危險)。只能靠著自己、唯一的知心好友、以及偶爾受到外圍運動者的協助。看到這些情節,我的感觸最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