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大學頂尖人才 先改善中小學教師勞動條件

星期二, 3月 11, 2008

鍾明倫

臺灣近年來的教育改革不斷的強調教學品質的提升,在九年一貫政策的精神之下重視教師對於教材的自編能力,讓教學變的更生活化、動態化。但是,這樣的改革都只關心到課程改革的部分,似乎都未考慮到教師的勞動條件才是確保教師品質的必要之扼。
國家社會賦予教師很強烈的使命,因為教師是栽培國家人才的重要關鍵人物。

近年來,政府不斷的呼籲教師要接受教師專業評鑑,確保使其專業性能帶來更佳教育品質與教學效能。這樣的出發點的良善的,但是這樣的前提是,教師的勞動條件必須要得到充分且完善的保障。 如果教師專業評鑑像是一把利刀,淘汰評鑑不佳的教師,而未考慮到為何會導致評鑑不佳的結構性因素,反而失去了評鑑的精神與意義。

若排除教師本身因為精神上的因素被評鑑為不適任,很多教師被評鑑為不適任可能是因為自我要求過高、壓力過大等因素而直接影響到教學的品質,難道政府認為這只是教師個人的問題嗎? 目前中小學的班級人數普遍上還是多於三十人,特別是私校學校更是多的誇張,教師每天要面對這麼多學生,這樣的教學品質會因為教育政策中的課程變革而變得更好嗎? 政府對於不同層級的教師的確是有不同的差別待遇,大學教授有升等與研究的壓力,授課的時數大約只有中小學老師的一半。

但是,同樣地,中小學教師卻也需要花更多的時間跟學生相處,處理學生的偏差行為與校園所面對的問題,對於學生生活技能與品格的培養承擔吃重的角色;而中學教師更是要幫助學生渡過難熬的國家統一考試。難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會比大學教授輕鬆嗎?中小學教師的上課時數不應該減少嗎?而政府近年來的教育經費幾乎都是往高等教育傾斜忽略基礎教育(中小學)的積極投入,但卻要求大學教育要培養出頂尖的人才,這樣的邏輯似乎有點矛盾與衝突。 當教師的勞動條件無法得到政府充分的回應與改善,政府卻又一昧的阻礙教師籌組工會爭取教師的勞動人權,顯然地,政府已經變成開放社會的敵人。

來自四面八方的撻伐認為,教師籌組工會將有礙於學生受教權,更有人認為會有損師道,貶抑教師的尊嚴,筆者認為這是保守主義的官僚心態。教師組工會上街頭爭取教師的勞動人權是為了國家社會整體的教育品質提升所採取的社會實踐的手段,而非只是謀求教師個人或特定團體的私益。有誰願意沒事上街頭,還要飽受社會輿論的壓力,如果不是為了這個國家社會更好,還會有什麼更好、更正當的理由呢!

提升教師勞動條件的具體作法就是,降低中小學班級人數至二十五人以下,縮短中小學教師上課的時數,增加中小學教師的員額,這些訴求都只有一個關鍵的命題,就是要保障教育經費的絕對充足。 教育經費絕對充足的唯一途徑就是教育各層級全面實施教育公共化,根據相關的數據指出,去年的國防預算約有三千四百九十五億,而教育預算大約只有一千五百三十億,國防預算大約是教育預算的二點三倍,這是一個非常誇張且離譜的數據。

政府如果覺得買大砲有助於提升國家整體的國際知名度,那就大錯特錯了。國防建設的增加只會破壞人類追求和平的曙光,重要的是政府相對忽視了教育才是立國、建國的根本;並且,教師的勞動人權與學生的受教權,就是在這樣錯誤的意識型態上失去應有的保障。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