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台灣總統大選的意義

星期六, 3月 29, 2008

姚欣進

前言

在這次台灣總統大選,國民黨候選人馬英九以七百六十五萬票、58.45%的得票率,大勝民進黨候選人謝長廷的五百四十四萬票、41.55%,兩人之間為二百二十一萬票與百分之十六的勝負差距。

若再以全台各地的結果來看,除了南部五個農業縣之外,全台二十個縣市都是馬英九大勝,而他落後於對手的五縣,也大多數是小幅差距。這次馬英九的得票數與得票率都是台灣總統直選以來的最高記錄,還勝過1996年國民黨獨大時代的李登輝得票率(54 %)。換言之,在這次總統大選,馬英九贏得非常扎實而全面。

那麼,這次大選反映了什麼重要意義?

本文將提出三個論點。首先,這次大選展現了台灣民主的成熟而超越了傳統族群政治。

其次,在台灣民主的基礎上,台灣有更好的條件來處理兩岸關係,例如將台灣民主擴充而提出民主統一來解決兩岸統獨問題。

其三, 在民主的新格局下,未來台灣社會的核心爭議,可能將不再是族群政治、統獨議題,而是社經問題,這包括了民生疾苦、貧富不均、階級對立等等。由於兩大黨的資產階級性質,將不可能真正解決這根本問題,而這客觀的社會危機趨勢,卻正是台灣社會進步力量政治發展的契機。


二、超越族群政治

這次總統大選的最主要的正面意義,在於台灣以民主的實踐而強力地破除了過去八年來令人觸目驚心的族群政治操作,這包括了惡質的標籤化、(「台灣人支持台灣人」)、膚淺的對立化(「本土政權對抗外來政黨」)。

雖然台灣的民主政治完全是資產階級性質的代議民主,在這民主體制內,弱勢群體根本沒有機會發出相應的聲音,更不用說掌握起碼的政治資源來衝擊資本主義體制(在總統大選前兩個月的國會立委選舉裡,參選的台灣社運團體政黨沒有一個得票率超過百分之一)。

縱雖如此,但這次總統大選展現了台灣民眾基本民主素養的相對成熟,相關的制度運作與社會氣氛也有實質的進步。選戰雖然打得激烈,民進黨綠營方面的負面宣傳、煽情炒作手法一如往昔,而台灣選民雖然熱情關注,但前兩次的總統選舉激情與敵視對立,卻降低了許多。

選舉勝負揭曉後,失敗的一方沒有憤懣地街頭抗爭,而是默默地接受民主選舉的結果。 綠營的候選人謝長廷也及時承認敗選並恭賀他的對手。據選後的民意調查,百分之八十六全體選民接受這選舉結果,僅有百分之五的人不能接受(其餘百分之九無意見)。

由於這次大選直接牽動了台海兩岸的政治關係的變化,選戰時吸引了龐大國際媒體記者來台採訪。而香港媒體普遍認為,台灣的民主是全球華人社會中最進步的(也是唯一有自由普選制度的華人社會)。

但台灣的民主不僅在於制度運作上的進步,更在於這次總統大選顯示了台灣民主已跨越了傳統族群政治的格局,而走向了公民政治的民主。

以過去族群政治的角度來看,馬英九怎麼看都是「非我族類」的「非台灣人」:他既是出身於香港,又是二代外省子弟,更一路成長於當年國民黨外來政權的官僚體系人脈之中。而從過去台灣民主發展的歷程來看, 馬英九並未參與八十年代解嚴前後的台灣民主運動,也難以說有實質貢獻。但這次馬英九以高達近六成之歷來最高的得票率當選,而且在全台大部分地區都勝過對手,這基本上反映了省籍情結能在台灣民主中被超越。

當台灣多數民意已在民主過程中第二次地選擇國民黨執政,這代表了過去國民黨外來性早已完全融合於台灣社會中,今後還想以本土對抗外來、台灣人對立於外省人的傳統族群政治,基本上施展的空間將越來越小。

其次,過去馬英九是否曾是民主運動者、過去國民黨是否是一個民主政黨的質疑(客觀的答案是兩者皆非),但它們已不再是當前台灣民主的問題了。今後,民進黨也難以在這外來政權、歷史悲情上來作文章以獲取政治利益。

總的來說,台灣過去的族群政治對立(這有其客觀的歷史與政治因素),如今已結結實實地被台灣成熟的民主所包容而超越了。在台灣民主裡,任何公民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來追求自己的利益與選擇台灣共同前途。在這民主政治體內,可以說,所有的公民都是台灣人。


三、民主與兩岸關係

這次大選充分印證了,台灣民主是解決台灣內部國家認同歧異與族群分化的唯一良藥。而在台灣民主的基礎上,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兩岸關係也出現了具體的解決之道。
兩岸的政治問題,是不可能以片面的兩岸經貿互利關係來解決。如果,台灣錯以為可以片面地發展兩岸共同市場而一昧迴避了兩岸政治問題, 以中國大陸在經貿關係上的強力主導性,台灣只會在經濟上不斷依賴於中國大陸,到最後有被迫和平統一之虞(即以中共專制政權強勢主導的兩岸統一)。

但若台灣能善於利用當前的台灣民主共識,進一步地擴張台灣民主,以兩岸民主為兩岸政治統一的根本前提與中共政權進行政治談判,則今日台灣民主才會有真正的安全保障。

民主,不但是普世價值,更是台灣與中共政權談判兩岸關係唯一有利的籌碼。一方面,台灣並不要求法理台獨而給予中共政權動武的口實;另一方面,在兩岸分治的對等談判中,以民主來回應中共政權的統一要求,這會將所有的壓力轉至中共政權上。中共若拒絕民主統一,不僅違反普世價值,更根本不可能贏得台灣絕大多數深受民主洗禮的民眾的認同。

民主,不僅能超越台灣社會內部的族群政治,更是解決兩岸爭議的基礎。


四、未來的局勢變化

筆者認為,這次選舉將會是歷史上的台灣政治的轉捩點。在這次大選之後,今後台灣的政治風貌將會有實質性的大幅轉變。

首先,今後族群政治、傳統的台灣情結(如歷史悲情)等等將不再是台灣政治爭議的主要議題。這並不是說,台灣意識的認同會消逝。恰恰相反。但這種特殊的台灣認同將轉化為現實中對於台灣民主運作的認同。只要台灣民主繼續充實發展,台灣內部的族群政治分歧就沒有多少發展的空間。

任何政黨若還不能體會這一點,就注定要被這歷史潮流淘汰。這次善於、也只懂得炒作族群政治的民進黨大敗,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如果民主乃是未來台灣政治的基本價值,那擺脫掉狹隘的族群政治的政黨,就必須真正面對台灣社會的基本問題,即越來越惡化的民生疾苦、貧富不均與階級對立衝突的社經矛盾。

以此來看,不論是民進黨或國民黨這兩大黨未來都難以負起這新的歷史任務。因為,作為台灣資產階級的政黨,過去多年來都一貫地實施新自由主義政策,不斷惡化台灣社經矛盾。這次兩黨候選人不顧台灣政府天文數字的財政赤字(帳面數字約四點六兆新台幣,但若計算所有潛藏的債務,則高達十三兆,約為台灣GDP的一點一倍),居然還倡言減稅政見。台灣稅收僅佔GDP的百分之十三,不僅低於十餘年前的百分之二十,更遠低於一般社會福利國家。

台灣資本主義的前景不會因為兩岸經濟一體化的加速整合,而能有大力發展。而兩岸經濟一體化的生產力提高,卻必然會帶來台灣社會生產關係更進一步的惡化,如大量勞工被排擠(從簡單技術到專業技術勞工)。換言之,未來台灣政治的核心議題,除了兩岸關係之外,就是最嚴酷的民生疾苦等社經矛盾。兩大黨或許能超越族群政治,或許能部份解決兩岸關係,但無法解決這社經矛盾。事實上,這兩黨之社經政策本身就是要被解決問題的一部份。

以此來看,台灣社會進步力量的政治化,將是充滿了發展契機。唯有面對未來的歷史挑戰,解決這根本社會矛盾的進步力量才能帶領台灣繼續走下去。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