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一個政治英雄人物:美國總統林肯(上)

星期二, 12月 25, 2012


姚欣進
 若左翼者只有結構分析與唯物史觀來解讀所有事物,而忽略了經驗現象上的種種細 膩、局部、甚至微觀的政治事物,如政治手段與目的的緊張關係、各多元價值與 利益的整合、乃至於人際關係的處理等,那左翼者就不免淪於粗暴的教條主義者,只有終極理念、只有結構批判,而永遠無法在現實經驗中透過各種現實條件之限制 與便利,落實達成左翼的理想。”
----編者按
  前言
      一般史家皆公認,美國的第十六任總統,林肯,乃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流總統,不僅可與美國當年開國元老的幾位總統,如華盛頓、傑佛遜或近世於二次大戰期間四連 任的羅斯福等人比肩,而論其歷史功績與受人民愛戴程度而言,大約可在美國至今44任總統中排名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國父華盛頓。

       但林肯不僅是因外在的政治成就顯赫而著名,他個人早期的貧困而坎苛生涯(父母是不識字的農夫)、幾乎毫無正式學校教育背景(僅受了約一年的正式學校教 育)、中年步入政壇後的屢遭打擊與失敗(在聯邦層級的職位上,在他當選總統前,僅當選過一任兩年的眾議員;而後兩次競選參議員均失敗),以筆者了解,應是 至今美國歷任總統中之最。換言之,以林肯在如此缺乏一般學經歷背景與社會資源條件下,卻能在美國政治歷史上最嚴厲的考驗時刻中功績昭昭,在美國歷史中是無 人出其右。

         毫無疑問,林肯個人生命歷程以及他所身處史無前例的美國內戰時代,百多年來一向是史家們所特別著力研究、論述,與一般對美國政治有興趣讀者們的熱門題目。 筆者過去也曾翻閱過幾本號稱經典的林肯傳,這些經典傳記大抵著墨於林肯早年奮鬥向上、中年於政壇中堅持理想而成功重新統一美國、廢棄奴隸制度等。

        這些傳記大都生動描述林肯的慈愛而幽默的性格、忍耐而持重的脾氣、睿智而質樸的政治個性等等,從而能以德、以智來服眾,從而帶領美國渡過最嚴峻的分裂時代而重歸統一。
然而,今年剛出版的林肯政治傳記中譯本(英文原著書名為:Team of Rivals,直譯可為「政敵團隊」;副題為:The Political Genius of  Abraham Lincoln,「林肯的政治天才」),書名為「無敵」,卻是別開生面地專注於林肯如何以高超的政治手腕來收編他過去黨內外的政治對手來作為他的內閣成員,以這政敵團隊來治理當時瀕於分崩離析的美國(包括留在聯邦內的北方諸州彼此對南方、奴隸制看法也有相當尖銳的衝突)[1]

      此書主題雖為林肯的政治應對、操控政局的實踐歷史,但此書的取材與論述方向,乃是以綜觀的廣闊歷史格局,多方徵引林肯主要、次要政治對手之私人日記、家庭 內部通信等來映照他們個人與林肯互動經驗感受,以及他們自己對時局的看法等等。此外,作者也廣泛選取當時媒體、政界對時局、林肯各項政策的實際評價(一開 始往往都是負面),而生動且深刻地呈現出當時整體的政局風貌與歷史氛圍。可以說,以筆者相對有限的美國政治歷史的閱讀經驗來說,此書讓我真正理解林肯總統 的歷史特殊性,與他所體現的幾乎是難以置信之英雄般的高貴品德與傑出才能。

       但本文並非是這本林肯政治傳記的書評,而是以左翼知識份子的立場與觀點來思考林肯總統在其政治生涯中所多方呈顯的政治智慧、能力,並評析其對政治哲學與左翼運動基本問題的啟發。

一、美國南北對立的經濟分析
        若從傳統的左翼政治立場出發,則我們可以非常教條、粗糙而以政治正確的口吻來界定林肯總統乃是美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總統。他個人所代表、所執行的政 策,不過是美國當時北方之工業資本各方利益集團的歷史發展趨向,而與阻擋其工業資本發展亟需的土地(如西部各地建制為州)與人力資源(當時南方非洲裔奴隸 之南方諸州有著嚴重的利益衝突,因此他解放非洲裔奴隸的宣言,也不過是反映更根本性質的階級利益。上層結構的價值觀、道德觀語言,不過是其下層結構之物質 生活利益的反映而已。

        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美國的南北方的確在經濟與社會生活上有著巨大而鮮明的差異。當時的美國南方各洲的主要經濟活動方式,幾乎都是大種植園的莊園經濟, 許多大地主擁有眾多非洲裔奴隸來為他們的高度勞力密集棉花業來採集棉花,並以大量而低廉價格(因為奴隸的勞力成本非常低)來出口到西歐賺取外匯。但南方這 種農業經濟到了約1830年代以後,就快速地落後於更加迅速發展的美國與西歐以工業發展為主軸的資本主義腳步,而日益成為一個老大不堪、逐漸凋敝的社經區 域。

        在此時,南方各洲為了挽救自己日益下沉的經濟,只有更嚴酷剝削奴隸、更大量進口購買非洲裔奴隸。這種種非常惡質壓迫手段所帶來的各種恐怖社會現象,讓北方沒有蓄奴社會經驗的知識份子難以忍受與認同。這是南北方在價值觀上的嚴重衝突。

        其次,北方的資本主義是典型的自由市場的僱用勞動,需要更多自由勞工能夠隨著各地工廠生產所需而彈性流動,而非人身不自由,被綁在莊園內屬於奴隸主的奴隸。這種對於勞力資源不同需求與認知,當然也是南北方經濟利益衝突之一。

        其三,作為一個正發展中新興的資本主義社會,美國北方各洲經濟與當時西歐各國處於相互激烈競爭態勢,需要關稅保護政策來先擴大國內市場,累積自己的資本。 但南方各洲卻恰恰相反。他們低廉的如棉花產品,乃是西歐紡織工業的所需工業原料,因此彼此的開放貿易才符合南方各洲經濟利益。這又帶來了南北方對於國際外 交、國際經濟不同的立場。

        但更直接而尖銳的衝突,卻是政治領土與政治統治權的搶奪。當時西部剛開拓領土但尚未建州,就成為南北雙方激烈搶奪主導權的焦點,因為蓄奴的南方人若以多數 人佔領了西部某一州,就可主導該州為「蓄奴州」,則在參議院內有兩席參議員來行使聯邦國會議員的權利;反之,若是北方人能主導該州成為「自由州」,則這聯 邦國會議員的席次就會落入非蓄奴者手上。這對西部各州新政治版圖的搶奪,不僅牽涉南北雙方土地與人力資源的增長,更直接聯繫美國聯邦中央政府的決策權力。 若是蓄奴州越多,則擁護蓄奴的參議員席次就越多,那整個美國社經制度的立法、政策方向就會被奴隸制所主導;反之,則不然。

        不言可喻,這種基於價值觀、經濟利益與政治統治利益的尖銳衝突,在當時幾乎已非言談論辯就能解決。因為,這是美國於1776年開國以來就有南北雙方之蓄奴 與非蓄奴的兩種社經制度分歧,而在當時,之所以還可彼此容忍而相安無事,主因在於:當時的美國工業資本主義尚未強勁發展,尚未如資本主義向上全力發展時所 需要的大規模生產力投入、大市場的統一等等,以至於彼此對於土地、人力資源的爭奪尚未上升為敵我矛盾。

        但隨著十九世紀中期以來,在美國現代資本主義日復一日的前進發展步伐下,需要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社經制度,更需要自由流動的勞動力與更符合生產力完全發展 的生產關係時,南方這種落後於現實所需的奴隸制,就成為北方資本主義規律下所必須去除的根本障礙。在這客觀無比的經濟現實下,所有廢奴的言論都會得到物質 基礎的印證,更會染上無比光輝的道德色彩。

        這南北雙方的政治對立,大約從1830年代開始一路加深彼此的敵視而終至於1861年的南北戰爭爆發;而林肯步入政壇,開始嶄露頭角的年代,正是與此劃時 代的歷史過程同步!可以說,林肯的政治生命是為了南北衝突與化解而生,也為其而死;他的歷史角色的地位,端視其如何處理這歷史挑戰----而林肯打了一個 全壘打。

二、林肯的政治藝術
         如果我們從上述的經濟與社會之結構角度來分析,我們固然可以論證說林肯只是成功的執行了他的結構角色,而他所完成的偉大歷史任務,不過是解決了更深一層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矛盾。

        對於左翼來說,結構分析與唯物史觀的思路,當然是首要與根本的,否則我們就難以自圓其說地自認為左翼者;但若左翼者只有結構分析與唯物史觀來解讀所有事 物,而忽略了經驗現象上的種種細膩、局部、甚至微觀的政治事物,如政治手段與目的的緊張關係、各多元價值與利益的整合、乃至於人際關係的處理等,那左翼者 就不免淪於粗暴的教條主義者,只有終極理念、只有結構批判,而永遠無法在現實經驗中透過各種現實條件之限制與便利,來落實達成左翼的理想。

         而在歷史中了解林肯,能讓我們深刻地學習到,要作為一個成功的左翼政治領導者所必備的主要條件與內涵。簡單的說,這就是林肯的政治藝術。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1] 《無敵》,Doris Goodwin,譯者:高育慈等,(大塊文化出版有限公司,2012)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