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述一個政治英雄人物:美國總統林肯(中)

星期二, 12月 25, 2012


姚欣進 
     ”  一個真正有意義的政治,一個偉大的政治人物,乃是能將理念價值透過非常有效率的策略手段來達成,目的與手段、理念與策略從來都不應二分的。只有理念,而 不知透過實踐將其落實,這種人物不是教條主義者就是孤芳自賞的書生;只有手段而不問是非,那就是我們所習見的滿街政客了。
----編者按 

一、現代政治的困局

      要討論林肯總統政治藝術之前,我們必須先簡要分析現代政治的特色,並以此來映照林肯總統的不凡。

      對於熟悉現代政治實踐歷史的讀者來說,現代政治有兩個基本特色:非倫理性質的技術化、專業化,以及政治行動的多變性、偶然性。前者即為韋伯所精闢分析現代 資本主義社會理性化產物。政治,成為一個不問終極價值,而只側重在手段效益的理性操作領域。因此,所謂政治,不過是個別政治人物、政黨追求權力、掌握權力 之各種策略手段的工具理性實踐。政治,不再是攸關公共利益,追求公義的價值理性的實踐,而是極端講究策略操控的權位角逐。至於這龐大的權力所要服務的目 的,卻是在所不問。

      其次,現代政治更隨著多元化、持續變化中的社會潮流而毫無固定面貌。所謂「民意如流水」,政治顯然難有其內在規律。在現代多元社會裡,對於一個有政治企圖 心的政客來說,他最大的政治挑戰乃是如何將不同價值觀、不同利益團體,在多端變化的時刻裡,凝聚最大的為支持力量。

       換句話說,現代政治舞台的風貌卻永遠是多變的,它需要細膩、靈活而且根據具體場合來分析。而對於一個政治人物來說,他要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就是善於掌握各種有利、多元歧異,而且許多偶然的因素,來整合為他自己的政治力量。

       上述現代政治的兩大特色,工具理性與多元整合性,早已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運作標準,而且越是成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人物,就越能嫻熟地掌控策 略手段、整合多元勢力。如八十年代的英美領袖,柴契爾夫人與雷根總統,都是當時非常得民心的政治領袖。他們都有能言善道的本領、個人魅力,並訴諸於基本價 值觀,如個人自主、官僚政府批判、乃至於民族情感等來將藍領、中產階級與財團勢力,這些原本在社精利益應是階級對抗的群眾,卻成功整合起來成為投下神聖一 票給這兩位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

       然而,從左翼的觀點來看,政治若離開了其倫理價值觀的訴求,即實質理性、價值理性的堅持,政治不僅淪於一種毫無靈魂的技術操作,而且不過是爭權奪利的醜陋 戲碼。然而,如何將終極的價值理念與非倫理性質的策略操作結合,乃是對一個政治人物能否成為一個偉大政治家的真正考驗。而這考驗,對於絕大多數的資本主義 社會政治人物來說,都是不可承受之重。絕大多數的主流政治人物都是深諳策略手段、精於操控群眾的成功政客,從而將許多不利的政治情境轉化為自己的政治勝利 (如我們的前總統陳水扁,當年以不到百分之四十得票率而當選),但這政治勝利的成果,如果沒有緊扣住崇高的理念價值,那這種政治可說是沒有目的、沒有實質 價值、策略至上的政治虛無主義。

        事實上,當年提出工具理性的韋伯,在其著名的「政治做為一種志業」的演講中,就很犀利而自覺到這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困境:在一個沒有終極價值的時代 理,政治充其量之只能成為向自己政治行為後果負責的責任倫理時,即政治僅能以政治人物的手段策略來判斷其好壞時,那所謂心志倫理、終極價值又如何進入政治 領域中,並與策略手段相結合呢?

        也就是說,一個真正有意義的政治,一個偉大的政治人物,乃是能將理念價值透過非常有效率的策略手段來達成,目的與手段、理念與策略從來都不應二分的。只有 理念,而不知透過實踐將其落實,這種人物不是教條主義者就是孤芳自賞的書生;只有手段而不問是非,那就是我們所習見的滿街政客了。

        在這現代政治的困局背景下,筆者重讀林肯傳記,才恍然了解林肯的政治藝術正在於:他能完美地將政治目的與政治手段、理念價值與策略相結合。

二、堅定的立場與穩重的行動

        本文的上篇,已略述了在美國南北戰爭爆發前,美國社會在實質上已形成兩種不同的社經體系:一為欣欣向榮的北方工業資本,強調的自由市場競爭、自由勞動力、 自由資本的流動;另一為南方的農業莊園經濟,要求的是束縛在土地與奴隸主上的奴隸生產制度。為了整體美國生產力的大幅躍進,北方資本主義要打破的是南方這 種落後的生產關係,不僅是要解放在其嚴酷壓制下的非洲裔農奴,更是解放其生產力。

        因此,當時美國政界人物大約有三種類別:廢奴派(甚至不惜主動發動戰爭,以廢除奴隸制)、反奴派(不同意奴隸制,但不會進一步要求廢除南方現有奴隸制,而 是限縮奴隸制不能再擴張)、擁奴派(不僅保持奴隸制,而且因為經濟利益需求,還要繼續擴大美國各州都能蓄奴)。

       林肯的政治立場乃是非常鮮明的反奴派。他整個政治生涯中,始終是以反奴而非廢奴為主軸來實踐他的政治理念。林肯在政治生涯的初期,就明確而堅定的批判奴隸 制,但在當選總統後,他甚至寫文章公開發表說,他不是為了廢奴而打仗,他之所以發動戰爭乃是為維護美國憲法所規定的統一體制,因為南方諸州脫離聯邦是違憲 的。而且林肯在當選總統前的整個五十年代,他對南方諸州蓄怒制都主張採取溫和政策,即不去廢除南方已有蓄奴制,只要求這蓄奴制不再擴大即可。

       林肯當年這溫和立場,飽受激進的廢奴者批判,激進者覺得林肯對奴隸制過於妥協了,不敢信任他能阻擋蓄奴制的擴張。這些激進者批判包括遠在大西洋彼岸的馬克思!

        馬克思與恩格斯當年都在美國報刊上寫專欄,彼此之間也針對當時的美國南北對峙局勢,頻繁地通信討論,而馬克思多次評論林肯的政治表現與轉變。在歷經四年南 北戰爭之後,馬克思對林肯的政治表現總結說,「他不屈不饒地向他的偉大目標邁進」,筆者要補充說,林肯是在一個非常宏觀而前瞻的眼光,以其非常精彩的策略 手段,與穩健步伐來向他解放奴隸的目標邁進的。林肯何以至此,請見下篇。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