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能借鏡香港的一國兩制嗎?
姚欣進
香港回歸中國即將滿十年了,近日國際、港中主流媒體紛紛提出回顧總結。媒體大都是以香港過去作為英國殖民地與這十年來成為中國特區,這兩個不同階段的經濟表現為評估標準。
隨著中國大陸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經濟的驚人表現,香港作為大中華經濟圈最重要的轉口貿易港與區域經濟的金融服務中心,其水漲船高的經濟表現當然也不在話下。例如,在九八年由於東亞金融危機波及,香港失業率一度逼近九%,如今不到一半。在二00三年中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每年超過千萬人次大陸旅客到香港旅遊,為香港帶來少兩三百億的港幣的消費與商機。而大陸國企在香港上市吸引了大量外資投入香港股市,港股總市值從九七年的三兆激增到目前近十五兆港幣,規模擴增五倍。
香港經濟上的徹底依附於中國大陸,帶來了兩地社會更密切的交流。例如, 香港海外投資超過六成是到大陸投資,近五十萬港人長期在大陸工作。大陸旅客佔訪問香港旅客總人數比重從二○%暴升至五三%;香港中資企業比重亦上升到將近三成等等(見工商日報,6-25-2007)。
香港十年來的經濟成功,在政治上,就被中共政權刻意宣傳為成功的一國兩制,而這政治宣傳的最大目標,當然就是台灣了。那麼,我們應如何看待香港的一國兩制呢?
如果我們認為,民主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而不能放棄的話,那香港這十年來的一國兩制,其實並無任何吸引人之處。香港市民沒有直接選舉自己最高首長的權力,即使能投票選舉立法局的各區議員,這立法局也沒有實質的議會制衡權力。更可悲的是,香港的基本施政方針、言論尺度還處處受限於中共政權的框框。香港主流媒體早就自我設限,僅批評社會現象而不敢直言批判中共政權。簡單的說,香港離一個形式民主政治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依此來看,香港的一國兩制的意義其實是非常消極的。香港社會對於大陸民眾來說,只是一個購物消費的地方而已,沒有什麼民主政治的啟發與刺激。一國兩制,對於香港與中國大陸來說,一方面只是讓香港繼續成為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的特殊節點,另一方面則讓中國民眾多了一個消費觀光的駐點。兩地各蒙其現實經濟利益而已。
我們尤其要注意到,即使是經濟利益絕大多屬於少數資本家、外資、投資客壟斷利潤,更大量的香港市民打工族卻是在更大工作壓力、更苛刻的勞動條件下打工餬口。事實上,香港這十年來的貧富不均、窮人比例增多、基層群眾家同收入下降卻是嚴重的加速擴大。 例如,收入少於8,000元的家庭數目達473,000個,較時年前的305,000個,急升55%,遠高於期內家庭總數約兩成的增幅;以所佔比率計算,十年間,低收入家庭所佔總數的百分比,亦由96年的16.5%增至去年的21.3%,上升高達4.8個百分點。而香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在十年間竟出現向下調的現象,由十年前的17,500港元下降至2006年的17,250港元(見中時電子報,6-28-2007)。
在香港表面上的股市擴大、總體經濟成長的背後,卻是勞動大眾日益深重的重擔與階級利益龐大差距。
所以,無論從民主與經濟公平的角度來看,香港的一國兩制對台灣沒有什麼借鏡之處。但兩岸關係真能排除另一種形式與內容的一國兩制嗎?這又未必了,但這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題了。
香港回歸中國即將滿十年了,近日國際、港中主流媒體紛紛提出回顧總結。媒體大都是以香港過去作為英國殖民地與這十年來成為中國特區,這兩個不同階段的經濟表現為評估標準。
隨著中國大陸近年來在全球市場經濟的驚人表現,香港作為大中華經濟圈最重要的轉口貿易港與區域經濟的金融服務中心,其水漲船高的經濟表現當然也不在話下。例如,在九八年由於東亞金融危機波及,香港失業率一度逼近九%,如今不到一半。在二00三年中港簽署「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每年超過千萬人次大陸旅客到香港旅遊,為香港帶來少兩三百億的港幣的消費與商機。而大陸國企在香港上市吸引了大量外資投入香港股市,港股總市值從九七年的三兆激增到目前近十五兆港幣,規模擴增五倍。
香港經濟上的徹底依附於中國大陸,帶來了兩地社會更密切的交流。例如, 香港海外投資超過六成是到大陸投資,近五十萬港人長期在大陸工作。大陸旅客佔訪問香港旅客總人數比重從二○%暴升至五三%;香港中資企業比重亦上升到將近三成等等(見工商日報,6-25-2007)。
香港十年來的經濟成功,在政治上,就被中共政權刻意宣傳為成功的一國兩制,而這政治宣傳的最大目標,當然就是台灣了。那麼,我們應如何看待香港的一國兩制呢?
如果我們認為,民主是現代社會的基本價值而不能放棄的話,那香港這十年來的一國兩制,其實並無任何吸引人之處。香港市民沒有直接選舉自己最高首長的權力,即使能投票選舉立法局的各區議員,這立法局也沒有實質的議會制衡權力。更可悲的是,香港的基本施政方針、言論尺度還處處受限於中共政權的框框。香港主流媒體早就自我設限,僅批評社會現象而不敢直言批判中共政權。簡單的說,香港離一個形式民主政治都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依此來看,香港的一國兩制的意義其實是非常消極的。香港社會對於大陸民眾來說,只是一個購物消費的地方而已,沒有什麼民主政治的啟發與刺激。一國兩制,對於香港與中國大陸來說,一方面只是讓香港繼續成為資本主義全球化下的特殊節點,另一方面則讓中國民眾多了一個消費觀光的駐點。兩地各蒙其現實經濟利益而已。
我們尤其要注意到,即使是經濟利益絕大多屬於少數資本家、外資、投資客壟斷利潤,更大量的香港市民打工族卻是在更大工作壓力、更苛刻的勞動條件下打工餬口。事實上,香港這十年來的貧富不均、窮人比例增多、基層群眾家同收入下降卻是嚴重的加速擴大。 例如,收入少於8,000元的家庭數目達473,000個,較時年前的305,000個,急升55%,遠高於期內家庭總數約兩成的增幅;以所佔比率計算,十年間,低收入家庭所佔總數的百分比,亦由96年的16.5%增至去年的21.3%,上升高達4.8個百分點。而香港家庭每月收入中位數在十年間竟出現向下調的現象,由十年前的17,500港元下降至2006年的17,250港元(見中時電子報,6-28-2007)。
在香港表面上的股市擴大、總體經濟成長的背後,卻是勞動大眾日益深重的重擔與階級利益龐大差距。
所以,無論從民主與經濟公平的角度來看,香港的一國兩制對台灣沒有什麼借鏡之處。但兩岸關係真能排除另一種形式與內容的一國兩制嗎?這又未必了,但這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題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