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評鑑與教育自主化

星期三, 7月 21, 2010

姚欣進

近日,筆者應邀參加一個以中小學教師為主的討論會,有幸聆聽一堂關於「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討論,感觸良多。

此專題由一位參與教育部此項專業評鑑政策的教授主講,資料豐富、講解生動、娓娓道來,實有相當吸引力。但筆者感到意外的是,在後續回應中,所有踴躍發言的老師們,沒有一個例外,紛紛以個人實際經驗、多年來的心得等據理反駁,對此政策的運作表達出相當強烈的質疑。本文不擬討論此項政策的規劃與執行上良瓢好壞,而是從教師們對此政策反彈,所反映的教育自主的問題,來稍作分析。

此重大政策爭議的根本關鍵,恐不在於政策本身的好壞,而在於這政策的形成過程與執行過程中之權力運作方式。

首先,這政策的提出與規劃過程,是由掌握國家教育政策的最高行政機關,教育部,與這政策的最主要對象,教師們,一起擬議而且由教師們來主導規劃的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而在執行層面上,雖說這評鑑運作是由所謂評鑑委員會來主責,委員會成員包括了教育行政者(校長)、教師等,但客觀操作上,教育行政者有著相當大主導力量來介入這評鑑過程,如果不幸碰上一位較有官僚習氣的校長,就會在諸多的細微執行動作中引發諸多不當的權力壓制。

其三,學校中的教學內容極為繁複,包括課程規劃、教材選擇、教學表達、教具應用、師生互動與管理(尤其對國中以下學生)等等,既有人際關係的拿捏掌握也有客觀事務的規劃與運作。換言之,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不僅牽涉到客觀表現的評量,其實更是工作內容之質的表現。因此,若要對教學者提出完整的評鑑,其評鑑內容與方式遠比對一般企業公司的銷售、生產業務的簡單量化手段(如KPI,關鍵表現指標的評量)要複雜、困難的多。

任何工作都有其客觀過程與成果,因此任何工作當然都需要客觀的檢討與改進,教育工作當然也不例外。然而,正因教學工作是一個從人本出發,是師生人際互動為根本的工作,所以要將許多質性的工作表現轉為量化來評估,這量化手段的方式,就必須由被評鑑者自己來自主規劃、自主討論以得到完全的共識。否則,這量化評估的運作,就只不過是由今日掌握考核權力(也直接牽連到聘用與否的聘僱權)的教育行政者(由校長到教育部長的教育行政體系)來主導。

如此一來,本來是有客觀功能的教育評鑑,即使有再好的良法美意,一旦不是由當事人教育者本身自己來主責、規劃與執行,那就不過是由上級來管控下級的手段了。

這又怎會不引起教師們的反彈呢?

1 意見:

提到...

說得好!
教師評鑑需要被評鑑人一起來思考如何定評鑑標準
在某一個定義上來說
有點像個案研究或行動研究
但決不是用來定好壞生死
因為很多教學的細節不是用學術能測出來的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