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兩岸民主來紀念六四事件

星期四, 6月 11, 2009

姚欣進

剛剛過去的六四天安門事件之二十週年日,舉世遍地真正有廣大群眾集會的,只有中國的香港特區。據稱有超過十五萬人的香港民眾,自發地集會紀念這二十年前舉世震驚的大規模屠殺平民、學生事件。

若以成敗論英雄,似乎當年主戰派的鄧小平頗有英明遠見。在當時,中國市場開放的經濟改革政策,才剛走了十年而已,若不先穩住一黨專政的政權,豈能集中領導來帶領後續的二十年史無前例的經濟飛躍發展?

一黨專政,還不是為了千千萬萬民眾的現實經濟利益?若當時放縱學生、開明派的傾向開而放民主政治,政治一亂了套,又豈有這二十年來的經濟成果?

說句白話:吃飯皇帝大!有了舉世側目的雄厚經濟實力,今日中國不僅在國際政治與經濟舞台上動見觀瞻,早已取代日本之影響力,更是左右台灣經濟前途的最重要因素。

二十年前被國際社會視之為野蠻政權代表作的屠殺平民事件,如今早以被國際政客默默接受、漠視或淡化其一黨專政,而擁抱其無可擬的市場商機。

擺在台灣自身的政治前途來說,一個只有經濟發展但卻毫無民主體制、民主經驗的政權與社會,而且充滿了民族主義情結的中國大陸,是不可能有真正的兩岸融合。

兩岸經濟的一體化,一方面代表著兩岸社會利益、社會互動會更加緊密的結合,但另一方面,更會帶來兩岸迥異的政治體制與經驗會無可避免的相互衝突與激盪。

兩岸經濟的一體化固然帶來了兩岸相互對話的契機,但又何嘗不帶來兩岸政治體制衝突的現實?

也就是說,若要兩岸社會統一於單一政治主權,則台灣目前的民主體制又如何能與中共專制政權融合呢?

如果客觀經濟形勢的發展,不斷催逼著兩岸社會融合,但兩岸政治體制卻又如此軒格不合,其計安出?

這既是對兩岸人民的普遍的矛盾,但也是心懷統一或憧憬於獨立的各方人士之客觀挑戰。

對於有強烈中華民族文化情懷的統一派,必須要回答:台灣民眾會拋棄目前的民主權利而接受一黨專制嗎----即使這統一意味著經濟發展與和平?

對於有強烈台灣意識的台獨派,也必須要回答:台灣能夠脫離中國大陸的制約與陰影,而獨自追求法理台獨嗎----而且要面對兩岸戰禍的威脅?

換言之,台灣內部的最大公約數就是:如何既能保有台灣民主,又能兩岸和平、兩岸融合呢?

現實而合理的答案,乃是:以民主為最高標準來處理兩岸未來的關係。

若兩岸有一致或有條件發展出一致的民主體制,則兩岸沒有理由不能協商談判兩岸的民主統一。以台灣的民主經驗來帶動中國大陸的民主發展,這應是今日我們紀念天安門事件與解決兩岸矛盾的最佳解答。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