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救失業,政府能做什麼?

星期三, 4月 22, 2009

姚欣進(社會評論者)

上週六,由政府勞委會出面主辦的「北台灣就業博覽會」在桃園巨蛋體育場登場。 這是行政院統合各部會於北中南東舉辦的四場就業博覽會的第三場。

據劉院長說,在未來數年內,政府將提供34萬的工作機會,而其中有21萬工作來自於4年5000億的特別預算。

在當前全球資本主義史無前例的市場完全失靈之重大危機局勢下,馬政府能夠積極作為,擺脫政府無能的形象,以實際行動來提供不斷湧現的失業民眾一些工作機會,這是必須肯定的。

這次政府出面主導各公民營事業、部門單位來就業機會的行動,在兩個方面反映了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進一步分析。

首先,在今日的市場經濟體制下,尤其是歷經了十餘年來的全面私營化歷程後,過去許多大規模公共服務性質的事業,如郵政、電信與大眾交通等等,都早已轉為利潤導向、講究成本效益的私人資本企業,政府手中能夠提供的就業資源,其實是很有限的。

以目前的政府形態與市場現實來說,政府事實上是不可能真正扭轉結構性的失業趨勢。

因此,政府這次能做的,主要是應急式的就業機會,只能提供所謂非典型就業、短期約聘、甚至是媒合社會新鮮人短期實習,等等工作職位。而且,這還是政府透過赤字預算、特別預算預支---即欠債的方式,來做到的。

針對這問題,我們應追問:是甚麼根本因素,阻礙了政府徹底扭轉結構性失業的現象?

其次,政府這次被迫出面來解決龐大的失業問題,正反映了過去主流經濟學家所引以為傲的市場機制已徹底失靈。

但,若市場失靈後的各種爛攤子,如銀行倒閉、失業人口等,要靠政府出面挽救,那為甚麼政府部份控制住危機後,還要繼續相信市場機制的私人資本,將整體社會未來的經濟活動依舊交給私人資本之市場競爭來運作呢?

換言之,政府難道天生就只能是私人資本之市場經濟的救火隊嗎?

既然政府力量與資源這麼大,能夠每次在資本主義形將崩潰的時刻裡,出面控制危機災害,那政府難道不能以另一種方式,在保留市場競爭的方式下,來運作另一種更合理、更有效益、也是符合公義原則的經濟體制嗎?

一旦我們能重新界定政府的新功能,我們就能重新界定我們公民社會的性質了。

顯然,馬政府是卯足了勁,要動用各方可能的資源來解決失業問題。

而針對這次北台灣博覽會,政府各單位包括了教育部、內政部、經濟部、國防部、交通部、青輔會、退輔會、農委會、海巡署、工程會、臺北市政府、桃竹苗4縣市政府、北區職訓中心、泰山職訓中心、桃園職訓中心,以及民營企業等上百家公民營機關,一起提供將近4萬3千多個就業機會。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