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向新左翼1:歷史階段範疇

星期四, 12月 08, 2011

■姚欣進

筆者曾於今年7月22日本專題版文章〈當前左翼運動的總結與前瞻(一)〉的結語中,提出了這問題:「我們必須先扼要總結一個 深刻而痛心的歷史答案:為何過去百餘年來的革命左翼歷史實踐,從1917年的蘇聯革命到1949年的中國共產黨革命,基本上是失敗的,而且並未帶來太多的 正面歷史基礎,讓今日的左翼分子可以據此而開始直接發展左翼運動」?

一、歷史階段範疇


這個非常基本的問題,是今日任何一個自認為左翼分子或有相當程度認同過去左翼運動者必須面對,並提出可理性信服的答案。不能鑑往有怎能知來呢?


簡單的說,我們必須以「歷史階段範疇」的概念來掌握傳統革命左翼的歷史角色與其成敗原因。由於篇幅的考量,本文僅先集中討論這基本概念,至於實質的評論傳統左翼實踐,將於本主題後續系列文章中陸續發表。

什麼是歷史階段範疇?簡要的說:一切的事物不僅是在歷史發展過程裡產生、變化與消逝,而且這漫長歷史過程是建立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因此客觀事物在每個歷史階段有其相對的階段性質。

二、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


以 資本主義為例,我們要了解資本主義,固然要了解它市場經濟的基本運作規律、一般性質,但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一如人世間的事物)乃是歷史的產物而且無時 無刻不處於歷史變動中,而不斷調適、轉移,在這不斷變化的長期過程中,資本主義就構築其客觀的階段性;在這不同時代的階段框架裡,資本主義有其相應的特殊 風貌、性質、階段性質的危機與階段性的因應策略。

歷史的長期發展過程之所以會有階段性,根本原因在於:人間的萬事萬物皆為矛盾的,而任何一個事物之所以能保持穩定存在狀態,乃是因為這事物本身已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其內在矛盾,而達到相對穩定狀態。然而,這穩定狀態乃是相對性的,事物的內在矛盾不可能完全克服、消失。

所 以,資本主義內部矛盾只是暫時性的被當時的各種因應策略所控制住而呈現相對穩定,但這矛盾乃是被延遲爆發,而在這階段中持續地轉移於新的矛盾方式再次出 現,因此資本主義主要掌權者會絞盡腦汁以新的因應策略來處理新的矛盾危機。一旦,這新的策略又能有效地管理這新矛盾並呈顯相對穩定狀態,則資本主義就進入 新的歷史階段了。

總結的說,在約4百餘年的資本主義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資本主義的實際面貌複雜性質,乃是透過幾個主要歷史階段而呈顯的; 每個歷史階段各有其主要矛盾與主要因應策略,而每個歷史階段的轉折關鍵,則在於資本主義是否發展出基本的生產技術的突破,從而整體性的提昇平均利潤率、帶 動整體經濟發展趨勢(見表一)。

三、歷史階段範疇與政治實踐


若以上述資本主義的歷史階段範疇為例,我們就能以這概念來檢討傳統革命左翼的歷史實踐意義。

從實踐的角度來說,任何社會抗爭改造乃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而實踐的,因此任何社會抗爭有其歷史階段性,受其歷史階段範疇所制約。以馬克思的話來說,「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

馬 克思這句話是從歷史各階段的客觀社會物質條件、基礎(當時社會經濟條件、生產力水平、生產關係等)來論述的,這段話的前文脈絡,則更鮮明地表白了社會物質 條件乃是客觀制約處於這時代中群眾的政治行動:「無論哪一種社會形態在他們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消亡的;而新的更剛的生產關係,在 它存在的物質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裡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 或者至少是在形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

這段論述,清楚表示客觀經濟生活的歷史階段決定了當代抗爭群眾的歷史任務。每一各時代運動抗爭 的主要任務,乃是其歷史階段範疇所決定的,因為群眾抗爭是要解決他們那時代所要面對的矛盾,而每一個時代的主次矛盾的實際內容、解決手段與實踐條件不僅各 自大不相同,而且這時代的矛盾性質在根本上決定了這時代抗爭實踐的核心意義。

例如,從封建社會轉化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抗爭,其階級群眾、抗爭訴求、抗爭條件與成果,必然是與從資本主義轉化到社會主義有本質性的差異。兩個階段的抗爭性質與目的,不容混淆。

四、革命左翼的歷史實踐意義


以 此來看,傳統革命左翼的兩大典範性的政治與社會實踐,1917年由列寧的布爾雪維克黨所領導的蘇聯革命與1949年的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新民主 主義革命,以客觀的社經體制歷史範疇來說,不過是一群具有社會主義意識的革命政黨成功地在社會主義上一階段的民主革命中完成了這歷史任務(打倒封建社會體 制,而非資本主義體制)。

另一方面,由於布黨與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路線都是非常自覺地社會主義者路線,而且幾乎都在初期的民主革命成功後,實 施容許市場經濟運作「新經濟」或「新民主主義」沒多久(兩者沒有一個超過十年),就直接跨進幾乎是全面管制、集中式的計畫經濟(其中固然有當時複雜而險惡 的國際因素的鉅大影響,而被迫如此的特殊因素)。

然而,這種所謂的不斷革命論(在革命社會主義政黨的領導下,將兩階段革命動態而有機地結合 起來,而非惟生產力論、將兩階段對立起來的機械觀點)若能實踐成功,這就意味著社會主義者能解決這歷史階段範疇的根本問題:社會主義者可以跳脫客觀經濟生 活的歷史階段範疇的制約,徹底發揮其政治上的「主觀能動性」,以完成其社會主義政治意識所認同,但卻遠超過當時客觀歷史階段範疇的運動目標。毫無疑問的, 當時的革命左翼先輩們,從列寧、托洛茨基與毛澤東都信心十足地認為確是如此。

然而,百年來的實踐經驗,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轉化與發展 過程,對映於傳統左翼的貧乏思考、教條化的執迷不悟與零散的實踐,恐怕早已充分的說明,我們左翼至今無法跳脫這客觀的歷史階段範疇的制約。而今而後,真正 的左翼運動要有真正的發展,首先要做的乃是徹底釐清當前的歷史格局、主次矛盾是什麼?以及過去百年來,左右翼是如何解決、轉化自身的矛盾,兩者相比,我們 又學到了什麼?

筆者將繼續討論這問題。

(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