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左翼運動的總結與前瞻1 :序論
■姚欣進
近半年來,筆者在「新社會」專題版文章中陸續發表了從多方面議題來探索台灣左翼的價值觀、理論基礎與實踐方向。當前左翼新價值觀、新總體路線與新實踐方向的探索,無論從主、客觀上來看,都是非常迫切與必要的。
以客觀層面而言,全球資本主義經濟以及其所代表與直接聯繫的社會價值、政治體制等,即使以最進步社會福利國家來說,都已在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政策的倒行逆施與前兩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中,充分地證明不正義、不正當與不可行。
換言之,客觀而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已不斷地面對自身嚴重矛盾,而越益陷入困局。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的根本矛盾,已非少數左翼知識份子腦袋中或書本上的空言,而是越來越顯現在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中。
這種矛盾,從最基本的低工資、工作貧困、就業困難等民生艱困到社會福利資源貧乏、社會正義蕩然無存、主流政黨的空言泛泛實際上卻束手無策,不僅在全球各地已成為普遍而長期現象,而且在台灣更是令人觸目心驚,無從迴避。
事 實上,今日的全球資本主義若以實際的危機狀態來說,遠超過上一世紀30年代的華爾街股市(以及後續全球股市)崩盤。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飆漲失業 率與全球長期的經濟蕭條,直到二次大戰的全球先進國之間的大規模軍事破壞與軍事生產,以及戰後歐洲全面重建的商機,才恢復到長期上升發展的軌道上。然而, 資本主義的主流經濟學家與政黨,也正因為這次空前的市場失靈,才體悟到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可以透過社會福利、通膨、財政赤字的手段,來精巧地操控資本主義內 在運作矛盾,來將生產過剩與有效消費不足連結起來,繼續以消費信用、通膨方式來繼續擴大再生產、繼續讓資本主義不間斷地運作下去。
只要渡過眼前青黃不接的難關,則資本主義只要找到新商機、新的技術突破,就會起死回生,以未來暴利來彌補今日的過度膨脹的信貸消費、財政赤字。這套凱恩斯主義的手法,乃是戰後以來直到80年代前,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套危機處理準則。
然而,通膨政策的基礎乃是建立在貨幣價值被灌水、被曲扭地代表實際價值的金融操作上(例如,100元的貨幣已不再客觀反映過去的100元價值,而僅反映了80元價值)。
但,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說早已精闢分析,作為商品世界中的普遍交換媒介物之貨幣,它的客觀功能就必須是如實反映、代表商品價值。而正因為一旦貨幣被人為地虛擬膨 脹,所以物價就會越來越高,以更多貨幣量來代表原本的價值,這才是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也正因為貨幣表面價值不再能真正代表客觀價值,所以金融信用,包括 信貸消費(消費端)、信用貸款(生產端),到最後往往都無法體現出當初預期的真正價值。因為大家都是買空賣空,而沒有真正資源投入到價值生產中;另一方 面,正因為因為已經沒有多少實質價值被生產出來以獲利,所以只好轉往金融資本領域中透過金融操作來獲利。
如此惡性循環下來,即使每次週轉不 順時有銀行業再續借資金或政府通膨、財政赤字手段的挹注,但債上加債的惡果,在利潤必須聯繫到實質的勞動剩餘價值的規律下,遲早會爆發,泡沫遲早要被戳破 的。前兩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正是宣告了歷經6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凱恩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兩大左右潮流都已是左支右絀,統統束手無策。
戰後資本主義60餘年來的發展軌跡與內在矛盾,俱在馬克思當年的勞動價值說分析視野下。
雖然,這60年來的資本主義已發展出各種新策略、新運作方式的種種新現象,尤其是金融資本操作,都非馬克思當時所能提出分析,然而我們依然可以依循其勞動價值說的理論架構與論證邏輯,掌握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矛盾,提出主流經濟學所難以想像與觸及的犀利批判。
筆 者曾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註1)論著中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論證,讓後來者能學習其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並在面對資本主義歷史發 展更加複雜的現實時,能以此理論架構來具體分析當前資本主義種種的現象與問題---這是馬克思在近代哲學與社會科學史上永垂不朽的貢獻」。這個結論(寫於 金融風暴之前的2004年),如今以及長遠來看,毫無需要修正的餘地。
然而,如果說全球資本主義已在目前更現實地反映了其內在矛盾與不正當性,這卻不意味著我們單憑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可以直接提出或設想出新社會的替代方案之另類選擇。
筆 者在前書的結論裡指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精義,在於剖析資本主義的性質與歷史現實,而不在於提出任何未來非資本主義之新社經體制的藍圖(雖然馬克思的 科學結論,必然會啟發我們開始嚴肅地思索這藍圖),也不在於預言資本主義未來發展的實際命運。作為科學知識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它只能針對現實本身來剖 析,而不是去創造一個新的現實──後者只能透過實際經濟生活的演變與價值的選擇來達成」。
也就是說,馬克思在撰寫政治經濟學時,他非常自覺 地了解他的理論研究,就如同一般社會科學研究一樣,只能針對已存在的客觀事物來提出論述,而只有建立在這科學研究所掌握的客觀矛盾,馬克思的批判論述才會 有所依託。然而,批判,充其量之,只是針對現實事物的「破」,而非對於新生事物的「立」。在新社會的建立上(尤其是結合生產工具公共化的民主社會主義與公 民社會的想像上),馬克思當年限於主、客觀條件,也並未提供足夠的論述。
這 個理論與實踐上的空白(對立於資本主義的新公民社會是什麼、如何在實踐中達成等問題),在馬克思之後百餘年來的傳統革命左翼運動實踐裡,非常遺憾的說,基 本上也尚未扎實地、完整地提出答案。左翼分子若已對資本主義社經體制提出嚴厲批判,並在價值觀上棄絕資本主義,那當前對於左翼分子最直接的歷史挑戰就在 於:我們如何於當前的現實裡,摸索出一條新的、可行的與充滿正當性的新社會願景?這就是屬於左翼分子自身主觀方面的課題。
在開始摸索討論左 翼運動新的社經願景與實踐方向前,我們必須先扼要總結一個深刻而痛心的歷史答案:為何過去百餘年來的革命左翼歷史實踐,從1917年的蘇聯革命到1949 年的中國共產黨革命,基本上是失敗的,而且並未帶來太多的正面歷史基礎,讓今日的左翼分子可以據此而開始直接發展左翼運動?這大問題,將是本系列文章下一 篇主題,我們會繼續深入討論。
(台灣公共化協會理事)
註1:姚欣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台北:巨流出版公司,2004。
近半年來,筆者在「新社會」專題版文章中陸續發表了從多方面議題來探索台灣左翼的價值觀、理論基礎與實踐方向。當前左翼新價值觀、新總體路線與新實踐方向的探索,無論從主、客觀上來看,都是非常迫切與必要的。
一、資本主義的不可行
以客觀層面而言,全球資本主義經濟以及其所代表與直接聯繫的社會價值、政治體制等,即使以最進步社會福利國家來說,都已在1980年代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政策的倒行逆施與前兩年的全球金融風暴中,充分地證明不正義、不正當與不可行。
換言之,客觀而現實的資本主義社會生活已不斷地面對自身嚴重矛盾,而越益陷入困局。資本主義經濟與社會的根本矛盾,已非少數左翼知識份子腦袋中或書本上的空言,而是越來越顯現在一般民眾日常生活中。
這種矛盾,從最基本的低工資、工作貧困、就業困難等民生艱困到社會福利資源貧乏、社會正義蕩然無存、主流政黨的空言泛泛實際上卻束手無策,不僅在全球各地已成為普遍而長期現象,而且在台灣更是令人觸目心驚,無從迴避。
事 實上,今日的全球資本主義若以實際的危機狀態來說,遠超過上一世紀30年代的華爾街股市(以及後續全球股市)崩盤。30年代的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飆漲失業 率與全球長期的經濟蕭條,直到二次大戰的全球先進國之間的大規模軍事破壞與軍事生產,以及戰後歐洲全面重建的商機,才恢復到長期上升發展的軌道上。然而, 資本主義的主流經濟學家與政黨,也正因為這次空前的市場失靈,才體悟到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可以透過社會福利、通膨、財政赤字的手段,來精巧地操控資本主義內 在運作矛盾,來將生產過剩與有效消費不足連結起來,繼續以消費信用、通膨方式來繼續擴大再生產、繼續讓資本主義不間斷地運作下去。
只要渡過眼前青黃不接的難關,則資本主義只要找到新商機、新的技術突破,就會起死回生,以未來暴利來彌補今日的過度膨脹的信貸消費、財政赤字。這套凱恩斯主義的手法,乃是戰後以來直到80年代前,西方先進資本主義國家的一套危機處理準則。
然而,通膨政策的基礎乃是建立在貨幣價值被灌水、被曲扭地代表實際價值的金融操作上(例如,100元的貨幣已不再客觀反映過去的100元價值,而僅反映了80元價值)。
但,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說早已精闢分析,作為商品世界中的普遍交換媒介物之貨幣,它的客觀功能就必須是如實反映、代表商品價值。而正因為一旦貨幣被人為地虛擬膨 脹,所以物價就會越來越高,以更多貨幣量來代表原本的價值,這才是通貨膨脹的真正原因。也正因為貨幣表面價值不再能真正代表客觀價值,所以金融信用,包括 信貸消費(消費端)、信用貸款(生產端),到最後往往都無法體現出當初預期的真正價值。因為大家都是買空賣空,而沒有真正資源投入到價值生產中;另一方 面,正因為因為已經沒有多少實質價值被生產出來以獲利,所以只好轉往金融資本領域中透過金融操作來獲利。
如此惡性循環下來,即使每次週轉不 順時有銀行業再續借資金或政府通膨、財政赤字手段的挹注,但債上加債的惡果,在利潤必須聯繫到實質的勞動剩餘價值的規律下,遲早會爆發,泡沫遲早要被戳破 的。前兩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正是宣告了歷經60年的資本主義經濟的凱恩斯主義與新自由主義的兩大左右潮流都已是左支右絀,統統束手無策。
二、批判的破與實踐的立
戰後資本主義60餘年來的發展軌跡與內在矛盾,俱在馬克思當年的勞動價值說分析視野下。
雖然,這60年來的資本主義已發展出各種新策略、新運作方式的種種新現象,尤其是金融資本操作,都非馬克思當時所能提出分析,然而我們依然可以依循其勞動價值說的理論架構與論證邏輯,掌握當代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矛盾,提出主流經濟學所難以想像與觸及的犀利批判。
筆 者曾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註1)論著中說「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論證,讓後來者能學習其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並在面對資本主義歷史發 展更加複雜的現實時,能以此理論架構來具體分析當前資本主義種種的現象與問題---這是馬克思在近代哲學與社會科學史上永垂不朽的貢獻」。這個結論(寫於 金融風暴之前的2004年),如今以及長遠來看,毫無需要修正的餘地。
然而,如果說全球資本主義已在目前更現實地反映了其內在矛盾與不正當性,這卻不意味著我們單憑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批判,就可以直接提出或設想出新社會的替代方案之另類選擇。
筆 者在前書的結論裡指出:「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精義,在於剖析資本主義的性質與歷史現實,而不在於提出任何未來非資本主義之新社經體制的藍圖(雖然馬克思的 科學結論,必然會啟發我們開始嚴肅地思索這藍圖),也不在於預言資本主義未來發展的實際命運。作為科學知識的馬克思政治經濟學,它只能針對現實本身來剖 析,而不是去創造一個新的現實──後者只能透過實際經濟生活的演變與價值的選擇來達成」。
也就是說,馬克思在撰寫政治經濟學時,他非常自覺 地了解他的理論研究,就如同一般社會科學研究一樣,只能針對已存在的客觀事物來提出論述,而只有建立在這科學研究所掌握的客觀矛盾,馬克思的批判論述才會 有所依託。然而,批判,充其量之,只是針對現實事物的「破」,而非對於新生事物的「立」。在新社會的建立上(尤其是結合生產工具公共化的民主社會主義與公 民社會的想像上),馬克思當年限於主、客觀條件,也並未提供足夠的論述。
三、理論與實踐的空白
這 個理論與實踐上的空白(對立於資本主義的新公民社會是什麼、如何在實踐中達成等問題),在馬克思之後百餘年來的傳統革命左翼運動實踐裡,非常遺憾的說,基 本上也尚未扎實地、完整地提出答案。左翼分子若已對資本主義社經體制提出嚴厲批判,並在價值觀上棄絕資本主義,那當前對於左翼分子最直接的歷史挑戰就在 於:我們如何於當前的現實裡,摸索出一條新的、可行的與充滿正當性的新社會願景?這就是屬於左翼分子自身主觀方面的課題。
在開始摸索討論左 翼運動新的社經願景與實踐方向前,我們必須先扼要總結一個深刻而痛心的歷史答案:為何過去百餘年來的革命左翼歷史實踐,從1917年的蘇聯革命到1949 年的中國共產黨革命,基本上是失敗的,而且並未帶來太多的正面歷史基礎,讓今日的左翼分子可以據此而開始直接發展左翼運動?這大問題,將是本系列文章下一 篇主題,我們會繼續深入討論。
(台灣公共化協會理事)
註1:姚欣進,《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世界資本主義》,台北:巨流出版公司,2004。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