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三部曲1〕革命前夕的大馬之旅
轉載自:立報/新國際
文:潘欣榮
台灣的社會運動,長期面對著力量低落的現實,雖然許多勤懇的社會運動者希望能超越運動的低迷、喚起更多群眾的支持與關心,但多數的時間總只能感嘆:台灣的民族性太軟弱、不敢反抗。或者認為大家都僅是空想、讀書,而缺乏實踐。
歷經50年的民主抗爭
恰巧2008年11月7日到9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加影市(Kajang),由「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以下簡稱「馬社黨」)舉辦一場「21世紀社會主義論壇」(報導詳見http://utopia.e-channel.info/index.php?go=category_14)。它引起我的好奇:在政治上,為何今日大馬與台灣80年代的反威權運動如此相似的環境中,左翼社運力量卻能發展成為政黨?
為什麼他們僅有一百名黨員,卻能在國會與地方議會獲選一席?
更從台灣社會對「社會主義等於共產主義,就是中共同路人」的污名化主流角度,我不禁要問:同樣曾是冷戰堡壘、反共的馬來西亞社會,又如何開始接受社會主義的理念?
腦袋中裝著這些問題、想探索社會主義在今日實踐的可能經驗,於是在2008年11月初,我搭上飛機來到馬來西亞,展開這趟尋找答案的旅程。
大家對馬來西亞的傳統印象,大概就是盛產石油、油棕、樹膠、錫礦等天然資源的地方,緊鄰新加坡、吸引賭客的豪華賭場(雲頂)、休閒度假勝地。
而這些拼貼的印象都建立在當地特殊的政治氣氛下。貼近赤道的大馬,並未從其富饒、陽光充足的土地上獲得民眾所需的生活物資,相反的,正是因為他位置優越、地力雄厚而讓它難逃殖民母國的掠奪。從16世紀開始,處在馬六甲海峽的馬來半島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9世紀開始逐漸全盤掌握在英國手中。
二次大戰時,馬來亞共產黨和英軍一起抵抗日本侵略,但戰後卻無法像其他殖民地般,獲得政治獨立。直到1957年,在英國默許下終究獲得獨立,但獨立的政府卻是一個高壓、強權的英傀儡政權--由巫統(馬來人)、馬華(華人)、國大黨(印度人)組成的聯盟陣線,1974年改為國陣,即今日的執政聯盟。國陣雖自稱為多元種族陣線,實際是巫統獨大,強調種族政策。
從爭取獨立的鬥爭中,馬來民族主義運動可分為左翼和右翼。左翼運動的先驅是「馬來青年協會」。右翼運動則由各州的馬來人協會開創,隨後由巫統接手,並成功爭取到獨立。左翼民族主義運動由於殖民政府的壓迫,加上只獲得少數馬來人的支持,長期被邊緣化,被排除在主流之外。1948年開始,有一小部分左翼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選擇與馬來亞共產黨(馬共)一起開始武裝鬥爭,直到1989年馬共與馬來西亞和泰國政府在合艾簽署和平協定後才告歇息(摘自:謝麗玲。馬來西亞左翼運動史。策略資訊研究中心)。
但為了反抗巫統獨大的政府,爭取民主,左翼與自由主義者的熱血仍前仆後繼的投入政治改革中,在無須審訊即能逮捕的《內安法令》(Internal Security Act ,簡稱ISA)鎮壓下,歷經50年的民主抗爭。
反對威權、族群、階級三大壓迫
2008年國會選舉中,2千7百萬馬來西亞人民用選票讓巫統意外從雲端墜落,由安華領導的反對陣線「人民聯盟」,在國會222席中取得超過3分之1席次(82席),在地方州政府選舉中,也從13州中拿下5州的執政權。這樣的勝利對多數民眾來說是得來不易而彌足珍貴的,尤其是能從栽贓虛構的安華性醜聞事件,跨步邁向政黨輪替。
兩大政治聯盟的組成結構表
但是,這些看似與80年代台灣民主化運動相仿的契機,在政治上卻遇到保守巫統的強烈反撲、延後首相選舉等政治干擾。在經濟上也面臨全球金融危機颱風尾的打擊:失業率、原物料價格的飆漲,使受薪階級必須面對政治與經濟上的雙重壓力。
更糟的是,巫統執政的50年來,刻意對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三大種族,從教育、工作權上採取差別待遇,將一切政經矛盾均指向種族問題,藉此來分化、轉移人民團結反抗獨裁政權的可能性。我們也從上表中,認識巫統刻意形塑出「不同政黨服務不同種族」的族群撥弄。
今日馬來西亞反對勢力面對著「打倒威權(巫統)、族群(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階級(資本家壓迫人民)」的三大壓迫。然而,三大問題的因果關係為何?是否有解決上的迫切先後次序?要透過什麼訴求才能解決?
對此,民聯提出執政後基本工資1千5百元馬幣(約1萬4千台幣)、上台24小時內廢除內部安全法(ISA),執政的州議會亦恢復地方議會選舉等訴求。如今,上述訴求不僅全部跳票,民聯對於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控制物價、停止公共服務私營化、反對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等訴求,也用閃躲逃避。可見,民聯僅將反威權當作目前最迫切的矛盾,並將階級問題放在次要位置。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連資產階級右翼中最進步的民聯都無法提出解決辦法時,就必須接著問:大馬的左翼是否能擔起領導人民出路的大任?
為了回答此問題,我們先從台灣的左翼經驗回顧起,提供大馬、台灣兩地的朋友共同對話的基礎。再來,簡介馬社黨的發展背景,及其對上述三大問題的解決對策,並提出我的分析及建議。
大馬左翼的革命階段論
回顧20年前的台灣,以工黨為首的左翼運動,對外抵抗蔣家的威權統治,對內面對統獨立場爭論,以及左翼是否加入民進黨的策略辯論。許多社會民主派、或者號稱左派人士,總是強調: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反威權、次要矛盾才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壓迫。同時,當前左翼力量太小,所以必須先和民進黨合作推翻威權,再談反資本主義、或團結受薪階級反資本家。此外,內部亦因統獨爭論而無法整合。
於是,反威權優先的目標下,社會民主派加入民進黨,加上統獨爭議,不僅造成當時的工黨的分裂,更造成迄今台灣左翼力量無法整合之重要原因。
20年後的今天,馬來西亞左翼也正站在與台灣當年相同的十字路口,面對馬來西亞在政治上處於台灣20年前的威權政治,經濟水平卻幾乎與台灣等量齊觀,這種政治與經濟的不均衡發展,造就了馬來西亞比20年前台灣更艱鉅的挑戰。
面對此一情境,今日的馬國左翼,如何在主次要敵人、合作對象的爭論上做取捨,以及有關革命階段爭議,將是決定歷史將會循環或超越台灣的關鍵。
馬社黨作為馬國左翼最主要的力量,至2008年3月國會選舉時仍是非法政黨,無法以其黨徽登記參選。於是,馬社黨參與由安華主導的反對黨「人民聯盟」(包含民主行動黨、人民公正黨和回教黨,以下簡稱「民聯」),合作投入國會、地方議會的選舉,並選上國會議員、州議員各一席。
直到2008年6月,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歷經10年的登記申請,終於成為合法政黨。隨後,馬社黨立即退出民聯,並強調未來和民聯保持反威權、捍衛人民利益等「最低綱領」的合作,但「如果民聯背棄人民,跟資本財團勾結,社會主義黨將毫不猶疑地站在人民這一邊」(詳見《社會主義報》2008年7月,「歷史性黨大會:呼籲民聯落實大選承諾」一文,以下簡稱「呼籲民聯」文)。
然而,這個「最低綱領」合作的實質內容為何?面對「威權、族群、階級」三大鬥爭,是否能畢其功於一役,又或者有優先次序、甚至「先反威權再建立階級政權」?不僅發生在大馬,對台灣下階段的左翼聯合戰線亦非常重要、值得討論。
以政治交換奪取政權
社會主義黨2008年7月黨報中的「呼籲民聯」一文中,針對社會主義黨應否建立第三勢力或是支持兩線(黨)制的問題,華教工作者李萬千(資深雙語評論人)認為:「如果民聯的政策是親民的、社會主義黨首先應支持民聯以對抗國陣/巫統霸權,然後才在下一階段執行自己本身的政治綱領。」而黨秘書長阿魯則認為:「民聯是人民一手打造出來的現象,所以社會主義黨必須跟人民站在同一陣線上保衛民聯。」從上述討論中,隱然出現:先「支持兩黨制」再「發展第三勢力」的兩階段革命論。我們要問:是否有可能不分階段地,將推翻威權與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合併到當前的政治總訴求中提出?這個問題,其實已在左翼歷史中的「階段」、「不斷」兩種革命論的路線爭論中有許多討論,底下亦從大馬的政治現況中相互驗證其可能性。
階段革命的特徵,即先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再發展無產階級革命。檢視大馬今日的政治特徵,可看到民聯已表態:不願反對簽訂保護跨國資本家利益的FTA(對美自由貿易協定),安華也贊成向資本家減稅救經濟。這些向財團傾斜的經濟政策,顯然已與底層人民利益背道而馳,甚至進步的群眾亦已看出此點。假若社會主義黨沒有清楚點出和民聯的差異,就會有失去進步群眾支持的可能性。
不僅在經濟政策,政治上,民聯領導人安華的奪權政策亦已脫離群眾,2008年9月16日的首相改選,安華期待國陣的議員「跳槽」到民聯(「916事件」:民聯向國陣議員挖角,國陣為了固樁還將議員帶來台灣)。這種以政治交換奪取政權的手段,縱使成功,只要當國陣能提出更優惠的條件又會再次翻盤,所以是最脆弱、不穩固的改革手段。更糟的是:縱使民聯成功奪權,為了滿足這些來自國陣、利益導向的政客胃口,更可能為了「鞏固政客利益」而犧牲受薪階級的利益。故,縱使民聯成為國會多數,新建立具有「馬來西亞特色的資產階級革命」,將無法改變「鞏固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本質。
正所謂「如何奪天下、將如何失天下」,缺乏受薪階級支持的革命,是不可能成為一個邁向社會主義的革命。既然如此,如果社會主義黨能趁著這一次的機會,向群眾揭露民聯的侷限,不僅能喚起更多的群眾跨越威權、積極爭取有利受薪階級的全面性訴求。同時,讓群眾對民聯提早失去耐性,並直接支持社會主義黨之徹底改革訴求。此時,馬社黨可嘗試與群眾溝通:
「反對巫統並不等於支持民聯:馬社黨反巫統,是從左翼勞動人民的觀點來看,巫統在政治上完全禁止一切形式的民主,這種政治對左翼、受薪階級來講是最不利的,所以必須堅決反對。而恰好民聯從右翼的角度,也反對巫統對資本主義發展的箝制,所以僅在此議題上合作。
左翼人民陣線或左翼聯合戰線?
「但因民聯的本質上是捍衛資產階級利益,故馬社黨僅在反巫統議題上,和民聯作最低綱領合作,但絕不可能支持它。至於在其他民生、社會訴求上也會以此原則和任何政黨合作,但馬社黨會和人民站在一起,積極去要求、監督該政黨實踐其有利人民的訴求、口號。」
所以,今日的社會主義黨,應該更清晰地將「最低綱領」的合作做更進一步的釐清,亦即只有直接民權的社會主義政體,才能根本改變人民的經濟與政治處境,而民聯的統治結構並無法實現此改革。
既然,民聯是不值得馬社黨期待,但民眾又會接著問:馬社黨的力量那麼小,如何成為關鍵的第三勢力改革力量?甚至連黨秘書長阿魯也承認「社會主義黨仍未具備足夠能力去建立第三勢力,但是卻具有激勵人民推翻國陣統治的力量」(見「呼籲民聯」一文)。
的確,現階段的馬社黨很難獨立成為第三勢力,故需思考如何串連起其他左翼進步運動者合作,才能共同推翻國陣統治的力量。
此時,首先面臨著,就是此第三勢力要選擇「左翼人民陣線」或「左翼聯合戰線」路線?而過去左翼鬥爭之歷史經驗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
「左翼人民陣線」強調只要反威權,可以不分階級立場的團結合作,所以資產階級政黨亦加入其中。當初由史大林推動的此戰略,最終不僅失敗,甚至威權反撲時、最先被犧牲的就是無產階級。應用在馬來西亞時,誠如前段所述,因為屁股決定腦袋、階級立場決定政策方向,所以馬社黨不可能和民聯中的政黨進行直接合作。
相對前者,「左翼聯合戰線」則強調以反資本主義、民主自決作為合作的最低綱領,所以參與的個人、團體,都必須以此作為其合作的起點。在訴求上,馬社黨亦能在其中積極推動從民生利益觀點出發的政策,不分種族、膚色、性別,只要是受薪階級,都應從任何剝削、壓迫中解放出來,共同實踐一個和平、繁榮、進步且公正的民主社會。而這正是以「階級」作為徹底解決「威權、族群」問題的手段,將三大鬥爭畢其功於一役的作法。
舉例來說,在華教問題上提出教育公共化,以師、生、家長需求作為第一優先,要求政府提供「充足資源」給華校,並由師生家長進行「民主分配」。藉此打擊鞏固族群分立的宏願計畫,並提出超越新紀元派系鬥爭外的第三條出路。
從訴求到根本立場,儘早清楚區別左翼聯合戰線與民聯間的差異,不僅能藉由未來的政治動態發展來映證馬社黨對現實之精準洞悉,同時也能以此換取馬社黨在群眾心中的政治領導信用度。
附帶的成果是,藉由反資本主義的立場,更有可能吸引到許多已對民聯懷疑、失望的成員加入左翼聯合戰線中。
「敢於鬥爭、敢於獲勝」是馬社黨十多年來深耕基層烙印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期盼其能繼續將基層的鬥爭經驗,化作超越台灣20年來左翼運動侷限之驅力,透過階級利益優先的左翼聯合戰線,民主、開放、不迴避地整合各種多元社運之要求,提出足以「激勵人民推翻國陣統治的力量」的左翼聯合戰線。而他們的成功,也將帶給下階段台灣及其他後進工業國之左翼運動指標性之領導經驗。
(作者為「台灣勞工的明天:新竹傳產、科產及服務業受雇者訪調工作隊」總召,教育公共化連線成員)
參考資料:
馬來西亞中文博客網──安那琪http://utopia.e-channel.info/index.php
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網站http://www.parti-sosialis.org/
此外,本文特別感謝:洪翠苹、朱進佳、房怡諒、張濰紟、蔡尚彬的協助。
文:潘欣榮
台灣的社會運動,長期面對著力量低落的現實,雖然許多勤懇的社會運動者希望能超越運動的低迷、喚起更多群眾的支持與關心,但多數的時間總只能感嘆:台灣的民族性太軟弱、不敢反抗。或者認為大家都僅是空想、讀書,而缺乏實踐。
歷經50年的民主抗爭
恰巧2008年11月7日到9日,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加影市(Kajang),由「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以下簡稱「馬社黨」)舉辦一場「21世紀社會主義論壇」(報導詳見http://utopia.e-channel.info/index.php?go=category_14)。它引起我的好奇:在政治上,為何今日大馬與台灣80年代的反威權運動如此相似的環境中,左翼社運力量卻能發展成為政黨?
為什麼他們僅有一百名黨員,卻能在國會與地方議會獲選一席?
更從台灣社會對「社會主義等於共產主義,就是中共同路人」的污名化主流角度,我不禁要問:同樣曾是冷戰堡壘、反共的馬來西亞社會,又如何開始接受社會主義的理念?
腦袋中裝著這些問題、想探索社會主義在今日實踐的可能經驗,於是在2008年11月初,我搭上飛機來到馬來西亞,展開這趟尋找答案的旅程。
大家對馬來西亞的傳統印象,大概就是盛產石油、油棕、樹膠、錫礦等天然資源的地方,緊鄰新加坡、吸引賭客的豪華賭場(雲頂)、休閒度假勝地。
而這些拼貼的印象都建立在當地特殊的政治氣氛下。貼近赤道的大馬,並未從其富饒、陽光充足的土地上獲得民眾所需的生活物資,相反的,正是因為他位置優越、地力雄厚而讓它難逃殖民母國的掠奪。從16世紀開始,處在馬六甲海峽的馬來半島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9世紀開始逐漸全盤掌握在英國手中。
二次大戰時,馬來亞共產黨和英軍一起抵抗日本侵略,但戰後卻無法像其他殖民地般,獲得政治獨立。直到1957年,在英國默許下終究獲得獨立,但獨立的政府卻是一個高壓、強權的英傀儡政權--由巫統(馬來人)、馬華(華人)、國大黨(印度人)組成的聯盟陣線,1974年改為國陣,即今日的執政聯盟。國陣雖自稱為多元種族陣線,實際是巫統獨大,強調種族政策。
從爭取獨立的鬥爭中,馬來民族主義運動可分為左翼和右翼。左翼運動的先驅是「馬來青年協會」。右翼運動則由各州的馬來人協會開創,隨後由巫統接手,並成功爭取到獨立。左翼民族主義運動由於殖民政府的壓迫,加上只獲得少數馬來人的支持,長期被邊緣化,被排除在主流之外。1948年開始,有一小部分左翼民族主義運動的領袖選擇與馬來亞共產黨(馬共)一起開始武裝鬥爭,直到1989年馬共與馬來西亞和泰國政府在合艾簽署和平協定後才告歇息(摘自:謝麗玲。馬來西亞左翼運動史。策略資訊研究中心)。
但為了反抗巫統獨大的政府,爭取民主,左翼與自由主義者的熱血仍前仆後繼的投入政治改革中,在無須審訊即能逮捕的《內安法令》(Internal Security Act ,簡稱ISA)鎮壓下,歷經50年的民主抗爭。
反對威權、族群、階級三大壓迫
2008年國會選舉中,2千7百萬馬來西亞人民用選票讓巫統意外從雲端墜落,由安華領導的反對陣線「人民聯盟」,在國會222席中取得超過3分之1席次(82席),在地方州政府選舉中,也從13州中拿下5州的執政權。這樣的勝利對多數民眾來說是得來不易而彌足珍貴的,尤其是能從栽贓虛構的安華性醜聞事件,跨步邁向政黨輪替。
兩大政治聯盟的組成結構表
政團 族群 | 馬來人/回教徒。佔總人口的60% | 華人/佛道教。佔總人口的25% | 印度人/興都教。佔總人口的9% |
國陣(國民陣線,由巫統主導) | 巫統 | 馬華公會 | 印度國大黨 |
民聯(人民聯盟,由人民公正黨主導) | 人民公正黨(安華)、回教黨、民主行動黨 | 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 | 人民公正黨、民主行動黨 |
但是,這些看似與80年代台灣民主化運動相仿的契機,在政治上卻遇到保守巫統的強烈反撲、延後首相選舉等政治干擾。在經濟上也面臨全球金融危機颱風尾的打擊:失業率、原物料價格的飆漲,使受薪階級必須面對政治與經濟上的雙重壓力。
更糟的是,巫統執政的50年來,刻意對馬來人、華人與印度人三大種族,從教育、工作權上採取差別待遇,將一切政經矛盾均指向種族問題,藉此來分化、轉移人民團結反抗獨裁政權的可能性。我們也從上表中,認識巫統刻意形塑出「不同政黨服務不同種族」的族群撥弄。
今日馬來西亞反對勢力面對著「打倒威權(巫統)、族群(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及階級(資本家壓迫人民)」的三大壓迫。然而,三大問題的因果關係為何?是否有解決上的迫切先後次序?要透過什麼訴求才能解決?
對此,民聯提出執政後基本工資1千5百元馬幣(約1萬4千台幣)、上台24小時內廢除內部安全法(ISA),執政的州議會亦恢復地方議會選舉等訴求。如今,上述訴求不僅全部跳票,民聯對於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控制物價、停止公共服務私營化、反對與美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等訴求,也用閃躲逃避。可見,民聯僅將反威權當作目前最迫切的矛盾,並將階級問題放在次要位置。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連資產階級右翼中最進步的民聯都無法提出解決辦法時,就必須接著問:大馬的左翼是否能擔起領導人民出路的大任?
為了回答此問題,我們先從台灣的左翼經驗回顧起,提供大馬、台灣兩地的朋友共同對話的基礎。再來,簡介馬社黨的發展背景,及其對上述三大問題的解決對策,並提出我的分析及建議。
大馬左翼的革命階段論
回顧20年前的台灣,以工黨為首的左翼運動,對外抵抗蔣家的威權統治,對內面對統獨立場爭論,以及左翼是否加入民進黨的策略辯論。許多社會民主派、或者號稱左派人士,總是強調:當前的主要矛盾是反威權、次要矛盾才是資本主義的經濟壓迫。同時,當前左翼力量太小,所以必須先和民進黨合作推翻威權,再談反資本主義、或團結受薪階級反資本家。此外,內部亦因統獨爭論而無法整合。
於是,反威權優先的目標下,社會民主派加入民進黨,加上統獨爭議,不僅造成當時的工黨的分裂,更造成迄今台灣左翼力量無法整合之重要原因。
20年後的今天,馬來西亞左翼也正站在與台灣當年相同的十字路口,面對馬來西亞在政治上處於台灣20年前的威權政治,經濟水平卻幾乎與台灣等量齊觀,這種政治與經濟的不均衡發展,造就了馬來西亞比20年前台灣更艱鉅的挑戰。
面對此一情境,今日的馬國左翼,如何在主次要敵人、合作對象的爭論上做取捨,以及有關革命階段爭議,將是決定歷史將會循環或超越台灣的關鍵。
馬社黨作為馬國左翼最主要的力量,至2008年3月國會選舉時仍是非法政黨,無法以其黨徽登記參選。於是,馬社黨參與由安華主導的反對黨「人民聯盟」(包含民主行動黨、人民公正黨和回教黨,以下簡稱「民聯」),合作投入國會、地方議會的選舉,並選上國會議員、州議員各一席。
直到2008年6月,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歷經10年的登記申請,終於成為合法政黨。隨後,馬社黨立即退出民聯,並強調未來和民聯保持反威權、捍衛人民利益等「最低綱領」的合作,但「如果民聯背棄人民,跟資本財團勾結,社會主義黨將毫不猶疑地站在人民這一邊」(詳見《社會主義報》2008年7月,「歷史性黨大會:呼籲民聯落實大選承諾」一文,以下簡稱「呼籲民聯」文)。
然而,這個「最低綱領」合作的實質內容為何?面對「威權、族群、階級」三大鬥爭,是否能畢其功於一役,又或者有優先次序、甚至「先反威權再建立階級政權」?不僅發生在大馬,對台灣下階段的左翼聯合戰線亦非常重要、值得討論。
以政治交換奪取政權
社會主義黨2008年7月黨報中的「呼籲民聯」一文中,針對社會主義黨應否建立第三勢力或是支持兩線(黨)制的問題,華教工作者李萬千(資深雙語評論人)認為:「如果民聯的政策是親民的、社會主義黨首先應支持民聯以對抗國陣/巫統霸權,然後才在下一階段執行自己本身的政治綱領。」而黨秘書長阿魯則認為:「民聯是人民一手打造出來的現象,所以社會主義黨必須跟人民站在同一陣線上保衛民聯。」從上述討論中,隱然出現:先「支持兩黨制」再「發展第三勢力」的兩階段革命論。我們要問:是否有可能不分階段地,將推翻威權與建立無產階級的政權合併到當前的政治總訴求中提出?這個問題,其實已在左翼歷史中的「階段」、「不斷」兩種革命論的路線爭論中有許多討論,底下亦從大馬的政治現況中相互驗證其可能性。
階段革命的特徵,即先發展資產階級革命、再發展無產階級革命。檢視大馬今日的政治特徵,可看到民聯已表態:不願反對簽訂保護跨國資本家利益的FTA(對美自由貿易協定),安華也贊成向資本家減稅救經濟。這些向財團傾斜的經濟政策,顯然已與底層人民利益背道而馳,甚至進步的群眾亦已看出此點。假若社會主義黨沒有清楚點出和民聯的差異,就會有失去進步群眾支持的可能性。
不僅在經濟政策,政治上,民聯領導人安華的奪權政策亦已脫離群眾,2008年9月16日的首相改選,安華期待國陣的議員「跳槽」到民聯(「916事件」:民聯向國陣議員挖角,國陣為了固樁還將議員帶來台灣)。這種以政治交換奪取政權的手段,縱使成功,只要當國陣能提出更優惠的條件又會再次翻盤,所以是最脆弱、不穩固的改革手段。更糟的是:縱使民聯成功奪權,為了滿足這些來自國陣、利益導向的政客胃口,更可能為了「鞏固政客利益」而犧牲受薪階級的利益。故,縱使民聯成為國會多數,新建立具有「馬來西亞特色的資產階級革命」,將無法改變「鞏固資產階級利益」的政治本質。
正所謂「如何奪天下、將如何失天下」,缺乏受薪階級支持的革命,是不可能成為一個邁向社會主義的革命。既然如此,如果社會主義黨能趁著這一次的機會,向群眾揭露民聯的侷限,不僅能喚起更多的群眾跨越威權、積極爭取有利受薪階級的全面性訴求。同時,讓群眾對民聯提早失去耐性,並直接支持社會主義黨之徹底改革訴求。此時,馬社黨可嘗試與群眾溝通:
「反對巫統並不等於支持民聯:馬社黨反巫統,是從左翼勞動人民的觀點來看,巫統在政治上完全禁止一切形式的民主,這種政治對左翼、受薪階級來講是最不利的,所以必須堅決反對。而恰好民聯從右翼的角度,也反對巫統對資本主義發展的箝制,所以僅在此議題上合作。
左翼人民陣線或左翼聯合戰線?
「但因民聯的本質上是捍衛資產階級利益,故馬社黨僅在反巫統議題上,和民聯作最低綱領合作,但絕不可能支持它。至於在其他民生、社會訴求上也會以此原則和任何政黨合作,但馬社黨會和人民站在一起,積極去要求、監督該政黨實踐其有利人民的訴求、口號。」
所以,今日的社會主義黨,應該更清晰地將「最低綱領」的合作做更進一步的釐清,亦即只有直接民權的社會主義政體,才能根本改變人民的經濟與政治處境,而民聯的統治結構並無法實現此改革。
既然,民聯是不值得馬社黨期待,但民眾又會接著問:馬社黨的力量那麼小,如何成為關鍵的第三勢力改革力量?甚至連黨秘書長阿魯也承認「社會主義黨仍未具備足夠能力去建立第三勢力,但是卻具有激勵人民推翻國陣統治的力量」(見「呼籲民聯」一文)。
的確,現階段的馬社黨很難獨立成為第三勢力,故需思考如何串連起其他左翼進步運動者合作,才能共同推翻國陣統治的力量。
此時,首先面臨著,就是此第三勢力要選擇「左翼人民陣線」或「左翼聯合戰線」路線?而過去左翼鬥爭之歷史經驗有許多值得參考之處。
「左翼人民陣線」強調只要反威權,可以不分階級立場的團結合作,所以資產階級政黨亦加入其中。當初由史大林推動的此戰略,最終不僅失敗,甚至威權反撲時、最先被犧牲的就是無產階級。應用在馬來西亞時,誠如前段所述,因為屁股決定腦袋、階級立場決定政策方向,所以馬社黨不可能和民聯中的政黨進行直接合作。
相對前者,「左翼聯合戰線」則強調以反資本主義、民主自決作為合作的最低綱領,所以參與的個人、團體,都必須以此作為其合作的起點。在訴求上,馬社黨亦能在其中積極推動從民生利益觀點出發的政策,不分種族、膚色、性別,只要是受薪階級,都應從任何剝削、壓迫中解放出來,共同實踐一個和平、繁榮、進步且公正的民主社會。而這正是以「階級」作為徹底解決「威權、族群」問題的手段,將三大鬥爭畢其功於一役的作法。
舉例來說,在華教問題上提出教育公共化,以師、生、家長需求作為第一優先,要求政府提供「充足資源」給華校,並由師生家長進行「民主分配」。藉此打擊鞏固族群分立的宏願計畫,並提出超越新紀元派系鬥爭外的第三條出路。
從訴求到根本立場,儘早清楚區別左翼聯合戰線與民聯間的差異,不僅能藉由未來的政治動態發展來映證馬社黨對現實之精準洞悉,同時也能以此換取馬社黨在群眾心中的政治領導信用度。
附帶的成果是,藉由反資本主義的立場,更有可能吸引到許多已對民聯懷疑、失望的成員加入左翼聯合戰線中。
「敢於鬥爭、敢於獲勝」是馬社黨十多年來深耕基層烙印在群眾心中的形象。期盼其能繼續將基層的鬥爭經驗,化作超越台灣20年來左翼運動侷限之驅力,透過階級利益優先的左翼聯合戰線,民主、開放、不迴避地整合各種多元社運之要求,提出足以「激勵人民推翻國陣統治的力量」的左翼聯合戰線。而他們的成功,也將帶給下階段台灣及其他後進工業國之左翼運動指標性之領導經驗。
(作者為「台灣勞工的明天:新竹傳產、科產及服務業受雇者訪調工作隊」總召,教育公共化連線成員)
參考資料:
馬來西亞中文博客網──安那琪http://utopia.e-channel.info/index.php
馬來西亞社會主義黨網站http://www.parti-sosialis.org/
此外,本文特別感謝:洪翠苹、朱進佳、房怡諒、張濰紟、蔡尚彬的協助。
1 意見:
大馬華人基本上也是妥協性很強的族群,執政的馬華公會不談,連在野的華人反對黨也很軟弱,比起台灣當年的黨外,或者韓國八0年代波瀾壯闊的反對運動,顯得很沒看頭,看不出有什麼真正的反對力量。
我的想法是,大馬反對勢力的真正出現,不能指望一心只想要安定的華人,必須指望馬來人。如果支持安華的力量能夠形成風潮,也許大馬就有很可觀的政治運動了。目前為止還看不出來。
個人想法,而且脫離大馬政情很久了,也許有點 out of date. ^_^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