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工人罷工 撕裂自由假象

星期二, 9月 11, 2007

李奎方

一個月前,號稱自由商港的香港爆發了罕見的罷工——建築業的紮鐵工人(即台灣建築工地常見的綁鋼筋工人)要求資方增加工資、降低工時。近上千名勞工走上街頭遊行,停工行動持續32天仍在進行。對於動不動就抬出「市場機制」的台灣來說,正可透過這場階級鬥爭,瞭解工人在自由市場下的勞動處境。

過去,英人治港遺留了市場經濟的膜拜症,自由經濟派不談階級問題,推崇勞資議價,打造了缺乏基本工資與法定工時的勞動環境。隨著港資嚴重外移,資本家為求在亂局中存活,想方設法從工人身上榨取利潤。這個號稱自由實則缺乏勞動保障的就業環境,正好讓老闆們得以上下其手,削減工人的待遇。

講到香港勞動環境的變動,台灣應該也不陌生,因為兩地的資本家,同樣熱愛外包、臨時契約等彈性僱用模式。不穩定就業加上正式僱用機會流失,兩地工人一樣面臨勞動條件下降的困境。企業運用各種僱用名目,將勞動薪酬分割成一個比一個低賤的行情,以利資本家給付最少工資,奪取更多工人的勞動成果。根據國際勞工組織( ILO)發表「勞力市場關鍵指標」的報告,近10來台灣、香港、中國、韓國等東亞四國的生產力增加一倍,產值增長速度居於全球之冠。同時期,台灣、香港等地工人的薪資成長率卻處於谷底,長工時、低工資已經成為就業常態,顯見資本家對於勞工的剝削程度,日益嚴重。

香港紮鐵工人的抗爭,就是在這樣情勢下開展。近年來香港房地產業成為投機性資本的寵兒,地產暴利透過層層轉包的承攬關係被分食。香港建築紮鐵商會、建築承包商商會壟斷來自地產開發業者的利潤分配權,透過聯合議價等方式砍殺工資,導致工人薪資低落,工時只增無減。透過紮鐵工人的罷工,香港輿論注意到個別勞工難以跟資本集團討價還價,有部分意見則呼籲勞資集體協商法制化,以此提昇工人集體議價的能力。

對於缺乏勞動保障的香港來說,集體協商權是值得肯定的方向。然而,問題關鍵在於工人階級必需具備足夠的實力,才能爭取到實質的協商權利。這點從台灣工會運動的發展可以看出些經驗;政治戒嚴時代,台灣的勞動法令也僅是一紙漂亮的空話。一直到70年代末期,工潮爆發,工人自發地鬥爭,擺脫政府控制的工會領導,建立起基層民主的工會組織,同時也發動落實勞基法保障等各式抗爭行動,這才讓法定的團結權與爭議權有了實體,工人也因此爭取到更多與雇主談判的空間。

即便紮鐵工潮僅是香港的工運空窗期中乍現的火花,資本集團卻很清楚見識到工人鬥爭的利害----罷工的影響性,說明了勞動者才是生產與社會運轉的關鍵。大老闆們認知到現在對工人的罷工行動讓步,明日將有更多工人意識到團結鬥爭才是出路,因此,不管勞資集體協商權或者是紮鐵工人對於工時、工資的要求,資本集團一項也不願意退讓。這也是為何勞資雙方協商半個多月,紮鐵商會依然不肯鬆口的原因。包括建築商會在內的資本家們個個睜大眼睛,唯恐紮鐵罷工事件成為啟動工人鬥爭風潮的火車頭。而紮鐵工人也形同代香港勞動階級,向資本集團的權力宣戰。

不可諱言,香港工會組織率僅達2成2、長期缺乏集體爭議與協商的鬥爭傳統,加上中共防堵工人鬥爭如洪水等客觀條件下,紮鐵工潮在階級意識貧瘠的港區爆發,也面臨鬥爭如何持續的困境。即便如此,紮鐵工人堅守罷工達一個月,展顯傲人的勇氣與鬥志。他們透過遊行、集會的方式,持續跟社會大眾訴求。最近更以集體到商會辦公室前抗爭,走訪其他建築工地,鼓動更多工人加入罷工等方式。試圖透過擴大串連的力量,向鐵了心的商會施加更大壓力。雖然前途未卜,但是紮鐵工人已然透過自身行動,向所有香港以及各地工人揭露階級鬥爭的真貌。


更多紮鐵工潮的相關報導,請點選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