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年國教的反動預言

星期四, 6月 14, 2012

任懷鳴     
   2012年4月25日十二年國教正式上路,但卻也面對諸多質疑與反彈的聲音,諸如學費齊一
將造成教育經費濫用在有錢家庭子女身上,抑或從現有經驗出發認為考試競爭將繼續存在,更有甚者認為十二年國教將危害國家的菁英教育。這些論述有什麼盲點?退步何在?
                                                                                                                                             -----編者按
     4月25日,在馬總統親自出席全省四場「12年國教座談會」之後,教育部正式召開記者會,對外宣布12年國教的「7大面向、29個方案」;當天除了場外有高中生作秀式的抗議之外,包括全家盟、全教會等教育團體則對教育部的政策方向大體表示支持。於是,這個號稱「台灣45年來最大的教育變革」,在馬政府的第二個任期開始前,正式「顛簸上路」!
      所謂「顛簸上路」,其實一點都不誇張;因為,縱使教育部信誓旦旦已有萬全的準備,甚至馬總統親自上陣背書,但質疑的聲音卻從未中斷。甚至,國內二大財經周刊也在5月份先後以「封面故事」作專題報導,內容不乏對12年國教政策內涵的質疑;其中某周刊更以「12年國教殘酷真相」作標題,立場鮮明地批判12年國教政策的不當。此外,一向以關懷弱勢教育著稱的李家同教授,也透過網路發表他的《我對12年國教的16點看法與7疑慮》長文,據說獲得很大的迴響。


       雖然,比起前陣子「反證所稅」的絕地大反攻,反對12年國教的聲浪顯得溫和;但上述這些「反12年國教」言論的後續影響力卻不容小覷,尤其,當教育部的政策規劃仍出現不少缺點,反動言論就有了持續發酵的空間,有些也難保不會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然而,如同來勢洶洶的「反證所稅」言論,這一波「反12年國教」的論述也有著社會科學家赫緒曼(Albert O. Hirschman)在他的《反動的修辭》一書所提到的三種論證類型:「悖謬論」、「無效論」和「危害論」。下面,藉由赫緒曼的分類,作者嘗試將這一波「反12年國教」的論述作個歸納,也嘗試對部分重要的論點作點「不堅持己見」的對話,希望能達到赫緒曼所期望的「善待民主(democracy friendly)」的效果。

■「12年國教」悖謬論

       悖謬論當中最重要的論點是:「12年國教的核心目標本在於透過資源的重分配,讓弱勢家庭的子弟能在學校教育上獲得較多的挹助,以縮小教育資源的貧富差距;但如今『公私立一體免學費』的政策,卻讓有錢人小孩也可以拿著全體納稅人的補助去讀貴族化的私立學校,至於讀不起貴族學校的窮人家小孩,若不幸進入學店式的爛私校,則教育上的貧富差距不減反增。」

      的確,「全面免學費」雖在達成「公私學費一致」的政策目標,但顯然並不經濟–預估民國103年施實時,光是學費補助就將多出246億,遠遠超過去年底教育經費編列與管理法修法增加的200億(註),造成12年國教其他項目被排擠的風險;這一點的確該檢討。或許該考慮恢復96年版12年國教所規劃的「弱勢學費補助」–僅對經濟弱勢子女就讀於非自願就讀之私立學校,給予學費差短補助。

      此外,對於那些參與12年國教、獲得學費補助的私立學校,是該立法要求符合12年國教的招生規範,甚至私校的軟硬體條件、教師薪資保障、學生收費上限、合理的內部管理機制,也都應有所要求,以彰顯其公共性。

■「12年國教」無效論

      無效論的論點是:「(目前方案中)免試入學超額比序的項目更多、更複雜;而考試進明星高中(所謂「特色招生」)的名額變少,升學競爭更激烈;因此,12年國教想要消弭升學壓力,將完全達不到效果。」

      這一點,我們其實完全同意。因此,我們強烈主張:凡是學校學習內容,不論是藝能科的「均衡學習」,或者「擔任幹部」、「志工服務」、甚至「會考」,都不得作為「12年超額比序」的項目,以免升學競爭仍在這些項目上藉屍還魂;尤其,會考應回歸「診斷測驗」的本質,否則,國中校園中的「應試教育」仍然無法消除!

        但我們也知道,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國中升學競爭的因素尚未消除,或許必須採取某種妥協的方法作為過渡。

       國中升學競爭的原因有二,一則來自素質較整齊的公立高中職不足,也分布不均,第二,許多國人仍迷信明星高中。要解決前者,必須靠「社區高中普及化」–務使每一個人口地理區位至少有一所公立高中(或完全中學);而要解決後者,則必須靠「高中職的均優質化」,因此,要求教育部制訂一套令人信服的「高中職均優質化」指標以及評鑑程序,就變得很重要。

■「12年國教」危害論

       危害論應該是「反12年國教」言論中最具有殺傷力的一種,它的主要論點是:「免試入學會將程度好和不好的學生混在一起,這對於程度差的學生是場災難,因為他們一直跟不上,最後一定會被放棄;而程度中等的學生則發現自己用不用功與升學沒什麼關係,所以,他們會比現在還要不用功。如此一來,整個國家的競爭力一定會大幅下降。」危害論的另一個論點則是:「12年國教將消滅菁英高中,摧毀這個國家賴以發展的菁英教育。」

       針對第一點,我們不禁要問:台灣的高中職「能力分校」了幾十年,學生的程度就真的提昇了嗎?國家的整體競爭力又增加了多少呢?許多故事不也告訴我們,那些所謂「後段高中職」的學生,一輩子活在自卑的陰影中,始終缺乏自我提昇的動力。甚至那些在明星高中的「後段生」,因為持續的負面「比馬龍效應」,終究「自我應驗」的步入低成就,甚至有人還因此自暴自棄。這些又該怎麼說?

        其實,「篩選分流+應試教育」才是摧毀這個國家競爭力的元兇吧!?篩選將孩子貼上三六九等的標籤,摧毀孩子的自信;而以準備升學考試為宗旨學校教育,則不但無法做好啟發孩子潛能,更毀了孩子的學習胃口。相信許多大學教授看到現在的大學生缺乏學習熱情、對自己的人生目標毫無方向,應該感受深刻。 我們同意,程度落後的國中生不會因為免試升學而自動趕上,但學校會因為解除了「拼升學」的緊箍咒,比較有心力做好補救教學。當然,目前12年國教的補救教學方案仍顯得粗略,還沒能具體呈現出有效的做法,的確應該督促教育部在103年正式上路前儘速完成規劃。

        至於菁英教育,不禁令人好奇:明星高中難道是比較好的菁英教育?芬蘭沒有明星高中,甚至根本不強調「菁英教育」,但他們不是照樣培育得出托瓦茲(Linus Torvalds,Linux發明人)和「憤怒鳥」的製作團隊?而近20年來,芬蘭的國家競爭力排名經常名列前矛,那些注重「菁英教育」的國家又贏芬蘭幾次呢?

註: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新聞稿:〈私校政策迷航 十二年國教航向何方?〉,2012月6月5日。 (作者為高雄市教師會政策中心主任,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