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以「公共化」為名
■潘欣榮
近來,在推動花東合作性經濟訪調的過程中,我們遇到許多投入進步議題的朋友,他們卻都問我們同樣的問題:「為何台灣公共化協 會(以下簡稱「公共協」),要以一個抽象的『公共化』作為團體的命名?而非就一具體的公共化議題,如:環境、教育、醫療等議題的公共化,作為團體名稱?畢 竟,具體的議題大家容易理解、接受,才會支持。」
事實上,會以公共化命名,既是自發的實踐經驗總結,也是自覺的理性推論結果。
故 事的源頭,是我們一群夥伴從關心學費調漲而參加每年的反高學費遊行,甚至在2005年成立「教育公共化連線」,當時,我們發現每年到了暑假前教育部調漲大 學學費的時刻,就有許多媽媽、爸爸在籌措學費時,既不願讓孩子揹負學貸的壓力,但家長又無法支付這筆龐大的支出,在兩難間陷入焦慮、自責。
當時,我們就想:既然受薪階級家長那麼痛苦、難過,如果我們號召反對教育商品化、要求教育資源應該社會承擔、而非由個別的家庭來負擔,應該會有很多家長響應上街、與我們站在一起。
然而,事與願違,一年一年過去,實際參與遊行的仍舊是各NGO、社運團體的老朋友,卻鮮少出現新面孔,當時的我開始自我懷疑:難道我們的觀察、分析、訴求錯了嗎?為何受薪家庭的家長不願意站出來?是無力關心或另有原因(如所謂只想搭抗爭果實的順風車)?
後來,一群不肯死心的夥伴們就更想瞭解受薪家庭的真實想法,恰好在2009年有機會,讓我們進入新竹竹北、湖口等被迫放無薪休假的傳產、科技業受雇者家中做訪調。
當時才瞭解,「無薪」直接衝擊著車貸、房貸、私人保險等食衣住行全方位的影響,但除了這令人「頭痛」的問題,還有更令他們「心痛」的主題,就是孩子的教育、學費。
一位有著3個孩子的媽媽說,老大面對聯考要補習,老么念私立幼稚園的學費不輸大學,然而她真的沒辦法,只好選擇必須犧牲一個孩子,要麼老大不補習、要麼老么不念幼稚園,但手心手臂都是肉,她無法決定。(詳參《九降風中的勞工:無薪休假訪調及自救手冊》。唐山出版。)
當時我們也明確感受到,如果能將受雇者的薪資,扣連著子女教育費、醫療費、公共運輸費用等議題整合到社會基本需求公共化的議題下,應能強化受薪家長的感受、增進瞭解結構性問題的意願,甚至驅動他們爭取自身權益的可能性。於是我們就開始積極思考成立公共化協會。
之 後,我們也不斷檢證自己的假設,正如同今年開始做花蓮的合作性經濟訪調:有次與花蓮最南端(富里鎮)的吉拉米代部落的組織者藍姆路聊著族人的需求:他說族 人真心的因社區營造所重新建立起的聚會所、自然環境而感到驕傲、安慰、快樂。但隔天一早醒來,卻又會問他:藍姆路,這樣的快樂、滿足、文化復振並不能當飯 吃阿,畢竟我孩子的學費就是需要錢?但錢從哪裡來?
是啊,無論是新竹竹北、或花蓮富里,不分族群、區域,這些家長們都有著共通的需求: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有不再為生活的基本需求煩惱、生存所依附的自然環境不要被破壞。
他們每個小小的夢想,看似都僅是單一的問題,但若僅側重在這一面向上,卻又無法凝聚到足夠的力量來解決。由此又可得出個別的議題,必須獲得全面性的力量來支持。所以,從群眾的角度來說,需要公共化。
然而,全面性貫串的第一步,就是要透過理性的思維,紮實的找出足以緊密扣連各議題的論述,亦即找出交集點,才能讓多元團體共同參與、討論,踏出合作的第一步。
如此,社運團體必須將每一個單獨抗爭議題聯繫到整體公民社會的建立上,將每一個抗爭議題放到公共論壇、相互連結到其他相關但卻相異的議題訴求上,以求全方位地推動多元而整體的社運進步力量。
如此,則可以像是長蛇陣般,打頭尾來相助、攻身頭來反擊,甚至在單一時間點上,集結群力單一擊破,就像是戳破氣球,要以一根銳利的針直接刺破。而公共協是懷抱著這全新的視野與思維,來投入運動抗爭的。
除了群眾的需求,從社運團體的發展來看,目前多數社運團體不僅面臨議題倡導無力、新血補充困難、群眾動員、社會募款日益困難的客觀局限,而且大都是單項議題抗爭,孤軍奮鬥而難有社會共鳴。
即使有極少數議題抗爭獲得廣大群眾聲援(如樂生院)但卻淪於力量分散、焦點渙散而失去了凝聚廣大群眾運動的動能。這些都是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
然而,在具體操作上,大家都會問:社運團體忙於既有議題皆已疲於奔命,所以就算認同公共化,但在實際串連操作上,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要突破現況,需要的乃是全新的議題抗爭運作模式。即,社運團隊必須對議題能有深入分析與邏輯論述,在策略規劃上,能有全盤掌控與效益管理,以及在執行過程中,對每一環節的細膩操作與靈活因應。
事 實上,目前我們投入推動東發條例公民版、或者合作性經濟訪調的夥伴們,都是白天另有正職、而利用晚上的時間兼職投入,但合作夥伴對我們要求的客觀標準卻與 其他專職NGO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在有限的人物力底下,更需要管理科學的方式來支援,才能讓有限時間內達到效益的極大化。
當我們以公共協作為合作平台時,有很多人問:「社運圈僧多粥少、各方豪傑各領山頭,別人為何要跟你們合作?」
事實上,我們若參與既定的議題抗爭行動中,當然不是去搶風頭(事實上,在這運動低迷的局勢裡,也沒有多少風頭可搶),而是以新的專業工作能力與取向,以服務隊的角色的謙卑心態來配合各方力量,以求能貢獻自己一己能力於這偉大的運動中。
以淺白的話來說,我們是與大家一同開拓更大的運動場域、一起激發出更大的運動力量。
具 體來說,無論是公共化的概念、或者是經營操作的方法,我們都不斷在目前的花東實踐中與在地團體分享,甚至我們的夥伴們都有各自參與的社運團體,但卻能透過 公共協而獲得許多新的觀念、啟發,而能帶回到自己的團隊中分享,另方面,當團隊對新的執行方式有缺乏或需要時,我們也可具體的給予抗爭操作等協助、聲援 (如之前與阿美族守護聯盟的夥伴,在一晚內決定、並合作執行立法院外的東發條例記者會)。
這些合作,在精確地效益掌控下,不僅提供某些特定議題抗爭所需的專業幫助,更計畫透過公共協的運作,將各方資源與力量有效地整合起來,以在各單項議題抗爭時,能發揮最大綜效。
但 要做到這片面、單項抗爭與整體、多元資源的聯繫,就需要有如公共協這樣能在社運力量中穿針引線、整合溝通的中介團體,以其專業能力與深遠的運動眼光來擔負 這整合任務。台灣社運圈不缺一個單項議題的團體或個人,但卻迫切需要一個能整合各方資源、發揮綜效、謙卑服務各議題抗爭的服務隊。以此來看,公共協的創 立,有其無可否認的必要性。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近來,在推動花東合作性經濟訪調的過程中,我們遇到許多投入進步議題的朋友,他們卻都問我們同樣的問題:「為何台灣公共化協 會(以下簡稱「公共協」),要以一個抽象的『公共化』作為團體的命名?而非就一具體的公共化議題,如:環境、教育、醫療等議題的公共化,作為團體名稱?畢 竟,具體的議題大家容易理解、接受,才會支持。」
事實上,會以公共化命名,既是自發的實踐經驗總結,也是自覺的理性推論結果。
自發的實踐經驗總結
故 事的源頭,是我們一群夥伴從關心學費調漲而參加每年的反高學費遊行,甚至在2005年成立「教育公共化連線」,當時,我們發現每年到了暑假前教育部調漲大 學學費的時刻,就有許多媽媽、爸爸在籌措學費時,既不願讓孩子揹負學貸的壓力,但家長又無法支付這筆龐大的支出,在兩難間陷入焦慮、自責。
當時,我們就想:既然受薪階級家長那麼痛苦、難過,如果我們號召反對教育商品化、要求教育資源應該社會承擔、而非由個別的家庭來負擔,應該會有很多家長響應上街、與我們站在一起。
然而,事與願違,一年一年過去,實際參與遊行的仍舊是各NGO、社運團體的老朋友,卻鮮少出現新面孔,當時的我開始自我懷疑:難道我們的觀察、分析、訴求錯了嗎?為何受薪家庭的家長不願意站出來?是無力關心或另有原因(如所謂只想搭抗爭果實的順風車)?
跨族群、跨職業的共同需求
後來,一群不肯死心的夥伴們就更想瞭解受薪家庭的真實想法,恰好在2009年有機會,讓我們進入新竹竹北、湖口等被迫放無薪休假的傳產、科技業受雇者家中做訪調。
當時才瞭解,「無薪」直接衝擊著車貸、房貸、私人保險等食衣住行全方位的影響,但除了這令人「頭痛」的問題,還有更令他們「心痛」的主題,就是孩子的教育、學費。
一位有著3個孩子的媽媽說,老大面對聯考要補習,老么念私立幼稚園的學費不輸大學,然而她真的沒辦法,只好選擇必須犧牲一個孩子,要麼老大不補習、要麼老么不念幼稚園,但手心手臂都是肉,她無法決定。(詳參《九降風中的勞工:無薪休假訪調及自救手冊》。唐山出版。)
當時我們也明確感受到,如果能將受雇者的薪資,扣連著子女教育費、醫療費、公共運輸費用等議題整合到社會基本需求公共化的議題下,應能強化受薪家長的感受、增進瞭解結構性問題的意願,甚至驅動他們爭取自身權益的可能性。於是我們就開始積極思考成立公共化協會。
之 後,我們也不斷檢證自己的假設,正如同今年開始做花蓮的合作性經濟訪調:有次與花蓮最南端(富里鎮)的吉拉米代部落的組織者藍姆路聊著族人的需求:他說族 人真心的因社區營造所重新建立起的聚會所、自然環境而感到驕傲、安慰、快樂。但隔天一早醒來,卻又會問他:藍姆路,這樣的快樂、滿足、文化復振並不能當飯 吃阿,畢竟我孩子的學費就是需要錢?但錢從哪裡來?
是啊,無論是新竹竹北、或花蓮富里,不分族群、區域,這些家長們都有著共通的需求:一份穩定的工作,還有不再為生活的基本需求煩惱、生存所依附的自然環境不要被破壞。
個別的議題、全面的解決
他們每個小小的夢想,看似都僅是單一的問題,但若僅側重在這一面向上,卻又無法凝聚到足夠的力量來解決。由此又可得出個別的議題,必須獲得全面性的力量來支持。所以,從群眾的角度來說,需要公共化。
然而,全面性貫串的第一步,就是要透過理性的思維,紮實的找出足以緊密扣連各議題的論述,亦即找出交集點,才能讓多元團體共同參與、討論,踏出合作的第一步。
如此,社運團體必須將每一個單獨抗爭議題聯繫到整體公民社會的建立上,將每一個抗爭議題放到公共論壇、相互連結到其他相關但卻相異的議題訴求上,以求全方位地推動多元而整體的社運進步力量。
如此,則可以像是長蛇陣般,打頭尾來相助、攻身頭來反擊,甚至在單一時間點上,集結群力單一擊破,就像是戳破氣球,要以一根銳利的針直接刺破。而公共協是懷抱著這全新的視野與思維,來投入運動抗爭的。
自覺的理性推論結果
除了群眾的需求,從社運團體的發展來看,目前多數社運團體不僅面臨議題倡導無力、新血補充困難、群眾動員、社會募款日益困難的客觀局限,而且大都是單項議題抗爭,孤軍奮鬥而難有社會共鳴。
即使有極少數議題抗爭獲得廣大群眾聲援(如樂生院)但卻淪於力量分散、焦點渙散而失去了凝聚廣大群眾運動的動能。這些都是無法否認的客觀事實。
然而,在具體操作上,大家都會問:社運團體忙於既有議題皆已疲於奔命,所以就算認同公共化,但在實際串連操作上,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要突破現況,需要的乃是全新的議題抗爭運作模式。即,社運團隊必須對議題能有深入分析與邏輯論述,在策略規劃上,能有全盤掌控與效益管理,以及在執行過程中,對每一環節的細膩操作與靈活因應。
事 實上,目前我們投入推動東發條例公民版、或者合作性經濟訪調的夥伴們,都是白天另有正職、而利用晚上的時間兼職投入,但合作夥伴對我們要求的客觀標準卻與 其他專職NGO是一致的,所以,我們在有限的人物力底下,更需要管理科學的方式來支援,才能讓有限時間內達到效益的極大化。
小結:以分享取代山頭主義
當我們以公共協作為合作平台時,有很多人問:「社運圈僧多粥少、各方豪傑各領山頭,別人為何要跟你們合作?」
事實上,我們若參與既定的議題抗爭行動中,當然不是去搶風頭(事實上,在這運動低迷的局勢裡,也沒有多少風頭可搶),而是以新的專業工作能力與取向,以服務隊的角色的謙卑心態來配合各方力量,以求能貢獻自己一己能力於這偉大的運動中。
以淺白的話來說,我們是與大家一同開拓更大的運動場域、一起激發出更大的運動力量。
具 體來說,無論是公共化的概念、或者是經營操作的方法,我們都不斷在目前的花東實踐中與在地團體分享,甚至我們的夥伴們都有各自參與的社運團體,但卻能透過 公共協而獲得許多新的觀念、啟發,而能帶回到自己的團隊中分享,另方面,當團隊對新的執行方式有缺乏或需要時,我們也可具體的給予抗爭操作等協助、聲援 (如之前與阿美族守護聯盟的夥伴,在一晚內決定、並合作執行立法院外的東發條例記者會)。
這些合作,在精確地效益掌控下,不僅提供某些特定議題抗爭所需的專業幫助,更計畫透過公共協的運作,將各方資源與力量有效地整合起來,以在各單項議題抗爭時,能發揮最大綜效。
但 要做到這片面、單項抗爭與整體、多元資源的聯繫,就需要有如公共協這樣能在社運力量中穿針引線、整合溝通的中介團體,以其專業能力與深遠的運動眼光來擔負 這整合任務。台灣社運圈不缺一個單項議題的團體或個人,但卻迫切需要一個能整合各方資源、發揮綜效、謙卑服務各議題抗爭的服務隊。以此來看,公共協的創 立,有其無可否認的必要性。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