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課輔與寒暑假學藝活動 不只是教育問題

星期五, 9月 10, 2010

■周益村

這樣的對話,您很熟悉。

「一定要嗎?」

一開始,學生會這樣問我。我面帶微笑,和煦的回答:「學校當然不強迫同學一定要上課後輔導,但是老師鼓勵大家,因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希望同學……」老師們都可以隨意在『』裡填上很多解釋,因為我們知道標準答案。

但我開始這樣問我自己。一定要上嗎?誰規定的?上的課還不夠嗎?

我試著找出答案,但我發現更多問題。

美好的假象還是不堪的真相

在憲法保障人民受教育的權利下,學校作為實施國民教育的場域,國民中學的存在因應人民受教育的需求、法律的要求。

就教育的主體──學生而言,「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的修訂,依據國家發展需求及社會期待的回應,規定國中學生(七至九年級)學習節數每週32節到35節,平均一天頂多就是現行的7節課。也就是說,這樣一個全國奉行的標準,已經明示大部分國中生的學習節數就可以達到學習效果。那為什麼大部分學生都要上課後輔導?是普遍學子的學習效果不佳?還是其他原因?

就教育現場的引發者──教師而言,教師法第17條中明載的義務,洋洋灑灑十條規範,可沒提到非得上課後輔導及寒暑假學藝活動。可是大部分老師都參與其中的原因,到底是基於教育專業與熱忱?「為了學生好」的藉口、不敢面對披著「校園和諧」外皮的內部(同事或行政)壓力?或者是一筆不能說出口的微薄利益?

學生放學、放假後的去處,是個真實存在的問題,在這充斥聲光誘惑、價值觀似是而非的現代社會,的確令家長擔憂。社會教育功能的失落,圖書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的缺乏,政府難辭其咎。台灣社會尚未普遍察覺癥結所在,而莘莘學子卻已深陷泥淖,無法脫身。本來應該編列經費解決問題的政府,躲在幕後,任由家長掏出荷包支付輔導費,讓孩子前仆後繼地在升學主義的旗幟下,埋首更浩瀚的書堆,犧牲更符合人性的課後活動──不管是運動,還是發展其他興趣。而真正有課後輔導及寒暑假學藝活動需求,通常是學習成效較落後,或弱勢家庭背景的學生,反而遭到忽視。

我們都知道答案的。

有一年參加校務會議,我們的家長會長發言讓我印象深刻。我儘量原文呈現,他說:「我希望我們學校的升學一定要顧好,成為本地區的指標,各位老師不用擔心,儘量衝就是,那我們家長會就會覺得很光榮……」他是一位勞動工作者,那幾年的相處,我在他身上看到令人尊重的誠懇、樸實,但這席話讓我看到對於升學的崇拜,是如此綿密而深刻。廣大的家長們是這麼的不安以至於幾近「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忘記自己還是國中生時曾經在教育上受到多麼不公平的對待。

家長不安著,已經邁入21世紀的台灣,教育仍是一場無情的資源爭奪戰,擺脫不了「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競爭宿命。

家長不安著,當高中職齊一學費一日三變無法落實,課後輔導這點小小的「投資」,或許可以讓他的孩子多些考上公立學校的機會。

家長不安著,身在高工時的台灣,本該陪伴孩子成長的時光,敵不過失去工作的憂心。悲哀的是,更多的工時,並沒有帶來更好的工作品質。

當教育部煞有其事的順應民意,在全國各地召開預備會議敷衍了好幾個月,第8屆全國教育會議在全教會秘書長吳忠泰摔下重重的測驗卷中落幕。教育部承諾「10年後」實施12年國教,吳揆指示由行政院副院長擔任12年國教跨部會小組召集人,不管12年國教已經在民國72年就規劃實施,遲了30年。五都成立造成的教育經費分配不公,財劃法依舊躺在立法院,無計可施。國家再度將教育當裝飾,全力衝刺經濟,發展黃金十年──捨棄教育,背離土地與環境。

就算和稀泥,也要意識清楚:我親愛的教育夥伴,您真的清楚為什麼要上課後輔導嗎?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