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台大美女與22K

星期五, 7月 02, 2010

■林子暉

近日台大美女show girl進軍演藝圈的話題,在網路上吵得火熱,台大校長李嗣涔一句:「有點可惜!」讓這個話題持續延燒。一時廣告上的台大蜘蛛精、十三妹與五姬的畫面,在 24小時的新聞台不斷播放。

相較於美女上鏡的新聞效益,5月25日「台大碩博生提包、開車」的聳動標題不遑多讓,當天各大報的頭條掀起不少討論的熱潮。

但細細對比這兩則新聞,其實可以看到既有趣卻又難以忽視的真實。台大美女光鮮亮麗的演藝職業,與22K的政府補助專案下的廉價助手,絕非兩個毫無相關或互相矛盾的個案。當主流媒體與不少教育工作者注視著台大的光環,爭論著菁英教育的社會角色,早已存在而且更巨大的青年就業問題,卻很容易的淹沒在新聞熱潮裡……。

薪水比較重要!

據104人力銀行的調查,大學學歷新鮮人起薪平均約2萬2,624元,研究所則為3萬1,813元。以上兩項數據,都與調查對象──青年學子──期待薪資有1千到4千元不等的落差。

比較主計處2007年數據,基本生活費2萬3,870元,除碩士學歷者難以儲蓄做為未來購屋等的準備外,大學畢業生連基本生活都有問題。

台大的光環凸顯的,並不是菁英的特殊性,而是青年就業問題的全面性。在歷年數據上,青年就業與高學歷貶值問題早已出現,當如此性質的議題開始環繞著台大這個2009年畢業生企業最歡迎的高等學府,恰恰可說明實然問題的嚴重性。

台大碩博生提包與開車這則新聞,絕非只是戲劇化的單一雇主惡意行為,22K這種僱用條件與現象,是日漸普遍的。
社會菁英vs.生活現實

在論斷高等教育是否為社會投資菁英養成之前,得先回頭看整個勞動力市場提供高等教育產業大軍什麼樣的物質基礎。

在前述薪資基礎上,今年6月畢業離開校園的產業大軍,面對高失業率與低薪資的巨大生活壓力,職業選擇如何談得上菁英或社會貢獻?縱使尚稱待遇優厚的電子製造業,都身陷長工時與高競爭的潛在不穩定勞動條件下。

相較於此,台大美女們的選擇,看似很能善用天生優勢,爭取當下優渥的待遇,更遑論光鮮亮麗的演藝生活與知名度所附加的吸引力。因此,這絕非要求徬徨的畢業青年負起「更多的社會責任」簡單數語可以作結。如果能先行探究嚴峻現實的因素,就不會將現下青年的職業選擇,形容為功利主義或膚淺。

但筆者在此並不是要一味肯定所謂多元職業下台大美女進軍演藝圈,她們將面臨的,會是不完善勞動法規與商品化的價值,這是另一個課題。要檢視這個課題之前,更需要的是重新檢討,在台灣的市場機制下,真有所謂的多元且自由職業選擇嗎?選擇之後,又能不能得到合理的產業勞動結構?
該怎麼做?

面對龐大的社會資源投入台灣頂尖的大學院校,需要的應該不是道德式的非難聲或蒼白的個人意識問題,而是很具體的從兩方面著手,一是基本工資,二是高等教育公共化。

基本工資的目的,在於讓整體勞動待遇能合理化。每年數十萬名的大專院校與研究所畢業生,在合理的工作條件下,才能尊重自己的專業。
會不會排擠就業機會?這需要整體產業的變革,需要面對的是台灣產業畸形的發展,但第一步卻是可以從公共化做起。

若能將高等教育公共化,以整體社會成本,去培養各項社會基本需求所需的多元人力資源,甚至做更長遠的產業規劃,就能讓高等教育成果回饋公共利益。

例如社會福利系統需要大量的心理系或社工人員,若政府能在其他公共化的政策搭配下大量僱用與培養,即可明確解決日前發生數起社工人數不足、造成難以挽回的社會案件。

同樣的概念,也可運用在人文社會科學等看似前景黯淡的領域,這些都是未來文化產業根本的基礎,如果透過完整且全面教育與雇用的系統,是可以根本改善青年就業問題。

縱使這背後仍牽扯許多複雜的稅制調整等問題,但青年就業與高等教育的未來是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如果不從根本開始解決,縱使台大成為世界百大,也依然有許多頂尖的人才放棄專業光環,去尋找能混一口飯吃的碗。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