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民啟示錄:全球資本與台灣棒球

星期六, 2月 27, 2010

■林子暉

2009年底台灣棒球運動遭遇生死關頭,兄弟象曹錦輝等人氣球星接連爆出涉入職棒簽賭,在地下簽賭集團威逼利誘下打假球。與此同時,美國職棒世界大賽卻在全世界的矚目下,以傳統強隊紐約洋基的晉級在台灣掀起觀球熱潮,相形之下,20年來坎坷的中華職棒將台灣棒球運動的困境刻畫得如此清晰:簽賭、票房萎縮、球團退出……。

怎麼救國球

中華職棒簽賭案爆發後,原本收視率最高僅在2%左右的運動項目,意外引起社會整體觀注,一時百家爭鳴,從棒球國是會議到球迷討論版,無不各抒己見救國球。從整體運動文化層面的棒球教育政策,到技術性層面的裁判操作,都成為討論內容,然而其重要的師法對象或思維框架,皆以運動商品化最為成功的美國職棒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為主,期盼以仿效MLB的市場機制,包含以自由球員市場為基礎,並在此基礎上建立相同的運動專業體系,如商業行銷與運動醫療。然而在這股改革熱潮裡,卻忽略了MLB最真實也最關鍵的成功因素,是否為台灣真能觸及。

王建民事件的啟示

2009年12月,台灣之光旅美投手王建民在戴上第一枚世界大賽冠軍戒指後,旋即被紐約洋基球團以戰力不符為由,不換約成為自由球員。當主流球評與媒體沸沸揚揚的討論王建民將歸何處、哪家球團會簽下王建民時,卻不經意的披漏給社會大眾一項重要的資訊:球員薪資結構。

位於全世界頂端的MLB球員薪資的結構,毫不避諱的呈現出其特有的優勢。暫且不論球員的功能性與肩傷復原的風險性,回頭看看王建民目前年薪5百萬美金僅略多於MLB平均年薪3百萬美金,低於洋基平均薪資的766萬元,更遠不及前隊友洋基三壘手A-ROD近3千萬美元聯盟最高的天價年薪。但王建民5百萬美金的身價,仍遠高於台灣最高La new熊當家強棒陳金鋒不到30萬美金年薪(約合台幣1千萬),遑論許多位於薪資底層的台灣年輕球員僅有台幣3萬左右的月薪。

如此巨大的薪資差距,從聯盟內部衍生到國際差異,不僅存在於台灣與美國,平均薪資水平的差異也如階梯一般,從美國、日本、南韓到台灣逐步下降,MLB最高薪資約為日本的3倍,南韓的15倍!這樣的差距是從何而來?棒球參與人口?制度設計?在全球化的年代裡,答案顯而易見!

棒球殿堂建築在何處

現今棒球參與決不僅國內是坐在球場內的球迷,透過層層轉播機制早已是全球性的參與,而以球員比例來說,大聯盟約有28%的外籍球員,小聯盟則有48%並且逐年增長,其單一國家參與人口早已無決定性的影響力;制度設計關鍵性的概念,如FA制度和小聯盟培訓制度,都早已通則化,細部技術性的調整已無決定性的差異。

若把薪資問題放在球團利潤與投資綜觀來看,顯而易見資本規模的大小是決定性因素:資本規模越大,相對利潤量也越大,如「邪惡帝國」洋基11年共投入18億美元,而全聯盟最低馬林魚也投入近4億美元,其年營收都在近億美元的規模。因此MLB的資本規模早已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這將促使更多資本投入包含海外財團如日本Sony、南韓三星也都選擇在母國棒球運動外開始於MLB相關產業進行投資與贊助,規模都在上億美金。

而當資本規模愈趨成長,就會建構出更多商機與利益,包含表象上的品牌形象。在追逐利潤的考量下,更多專業的產業形態與從業人員便依附而生,包含更多全世界的一流球員投入MLB殘酷的市場篩選機制。而相對於起步較慢或弱勢國家,基本上不論做什麼技術上的變革,都僅能產生些微數字提升,相較於不斷複製優勢的MLB是無法比擬的。

市場競爭機制上是有排擠效應的,愛國情操並不能超越球賽專業運作與包裝行銷,而不公平競爭與此越演越烈,棒球殿堂的台階也愈加宏偉閃亮!台階上下的球員薪資差異更加巨大!
站在全球化的浪潮裡

上述所說的資本在全球化的浪潮裡是跨越國際流動的,資本積累的優勢將無限制的拉開經濟規模的差異,國家的界線將很難劃分市場的力量。對台灣來說,資本位階相對低於南韓與日本,不但無法與全球標竿的MLB相比擬,在國內市場也會逐漸面臨南韓與日本的競爭,在市場規模擴張的驅力與全球通用的市場行銷機制,這並不是不無可能。那面臨生死存亡的中華職棒,又憑什麼擔保採用相同的模式重生呢?答案是不言可喻的,甚至可論及台灣是否需要職業棒球。

然而關鍵即在於,棒球運動的發展,是否僅能仰賴資本密集的商業機制,而不能以公民參與及運動教育體制而存續。面對日後必然壟斷的市場競爭,台灣應該有效地應用在社會資源上:完整的中小學棒球教育與設備、社區球隊的建立到國家隊的訓練,與退役再投入棒球教育,這都是跳脫既有的資本邏輯──公共資源的應用,一樣可預期的打造蘊含強烈國家認同基礎的運動,更可提供無數公共效益,如就業市場及多元教育等。

這樣的國家運動經營模式,是有真實的社會實踐經驗,如古巴的棒球在國際大賽優異的表現,以及樹立截然不同於美國模式的成功。站在全球化的浪潮裡,救國球絕非一頭埋入無望的競爭,而是跳脫既有的思維重新思考。

(前資訊公司工程師、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