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社運政治化的道路──兼評楊偉中的〈第三勢力的多重矛盾〉
處於台灣民生艱困、政府失能的局勢裡,每一個關切台灣未來與自己前途的人都必須嚴肅思考台灣進步的社會力量應如何掌握政治權力以實踐台灣公民們應有的社會權利。
擺在台灣進步社會力量面前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應積極介入政治領域將社運政治化,而在於目前我們應以什麼方式將社會抗爭發展為政治力量,以什麼方式將社運與政運結合起來?
一、社運政治化的三種方向
基本上,我們有三種不同的發展方向。
其一,如同過去一樣,以散兵遊勇的單薄社運抗爭來寄望於台面上主流政治勢力支持。
其二,開始自行整合以新政黨的身分來介入選舉,力圖擠進國會內來以政治權力來在體制內實踐社運訴求。
其三,務實地針對社運現實與台灣整體政治局勢(包括兩岸關係),選擇長期但積極的政治扎根工作。
毫無疑問的,第一種寄託於主流政黨為社運發聲的方式,在這七年多來民進黨執政日子裡,已證明是毫無出路。在抗爭國民黨威權體制的時代裡,曾經是台灣各弱勢團體親密夥伴的民進黨,在執政後不是繼續沿用國民黨照顧財團、資產階級利益的一貫政策,就是更變本加厲地實施新自由主義的各項政策,如公共事業的全面私有化、教育商品化、劫貧濟富的稅制等等。
台灣今日的民生艱困與尖銳的社會矛盾,無一不是這些主流政黨惡質施政的結果。台灣社會進步力量如果還要繼續發展,當然必須徹底擺脫主流政黨的牽扯,自主地發展出自己的政治道路。而這也越來越成為當前台灣社運界許多朋友的共識。
那麼,台灣社運力量是否應趁這次主流政黨惡鬥、單一選區兩票制首度實施的時機裡,整合為政黨來參選以爭取政黨的不分區配票,從而將社運抗爭轉化為自主的政治力量呢?顯然部份社運人士是如此提議,並在近日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協商、組黨參選。
社運人士楊偉中近日在中國時報與苦勞網發表文章,標題為〈第三勢力的多重矛盾〉,以下簡稱為〈第三勢力文〉〉,就是這種看法的典型代表。
楊偉中與筆者雖同屬於標舉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的民主工人協會,但不容諱言,楊偉中對於現階段台灣社運應參選來政治化的看法,與筆者完全不同。以下對於楊文的批評討論,乃是基於關懷台灣社運政治方向的立場出發,而筆者的論述當然也需要各界朋友批評,以更豐富我們對於社運政治前景的想像。
二、為何非要參選這次選舉不可?
〈第三勢力文〉的論述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主題是鼓吹社運力量應在這次選舉中積極參選,並整合為一個政黨。第二部份主題是勾勒出這政黨政治基礎,即參選的共同政綱,的初步內容。
讓我們先看看,此文認為社運界應參選這次選舉的理由是什麼?作者提出了兩個論點。
(一)社會進步力量應以理想價值積極「介入現實政治的改造」,否則就是放任這「世俗政治繼續腐爛」。
(二) 「進步政治力量如果無法在這次選舉中突圍,未來台灣的右派∕統獨兩黨制將更難動搖」。
在這短短的關鍵論述裡,〈第三勢力文〉 的論證是很混亂的。在第一個論點裡,作者將所謂「介入現實政治改造」認定為就是體制內參選,並據此來批評「價值的宣揚和基層的深耕,不應介入世俗的選舉政治」這種看法是不合時宜的。
但介入選舉政治與參選,是不同的事情。兩者不容混淆、相互等同。
這次選舉當然意義重大,我們當然應該積極介入這次選舉的相關議題之討論與宣傳。社運團體可以以各種方式來介入選舉, 可以在選戰過程中舉辦各類說明會提出政治訴求或撰文討論政治議題等等。但這種活動卻不等同於自己的社運團體參選(包括聯盟參選)。
顯而易見的,這種積極介入選舉但不參選的活動,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現實政治改造」,怎能將沒有參選就等同於沒有介入現實政治改造呢?
換句話說,如果社運團體在這次選舉裡選擇以積極介入選舉議題的討論、宣傳,但不參選,〈第三勢力文〉就毫無立場與理由來批評說這些社運團體是只有「價值宣揚、基層深耕」但「不介入現實政治的改造」。
其次,在第二個論點裡,作者宣稱進步力量「如果無法在這次選舉中突圍」,則今後就更難以改造當前的主流體制了。
這說法就更離奇了。
這說法預設了兩個觀點︰其一, 這次選舉特別關鍵,它比以往或未來任何一次選舉更重要,如果失去這次勝選機會,則今後就更難改造體制了。其二,要徹底改造主流體制,就必須靠體制內選舉,若非選戰勝利,就難以改造體制。
但,〈第三勢力文〉全文沒有提出任何論據來說明為何這次選舉特別關鍵,為何這次選舉重要到社運界應積極參選不可?為何這次社運界若不參選,則今後就難以改造這主流體制?
這是因為,作者先入為主的認定要改造體制的主要手段就是體制內選舉。所以,未來如果單一選區兩票制越來越能穩固目前主流政黨的統治地位,則社運界就更難在這選戰中獲勝,取得政權、改造體制了。
但,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這次選舉的客觀條件就特別有利於社運團體,所以社運團體不應錯失這次參選的大好良機了嗎?如果這次選舉的客觀條件根本不有利社運力量,那為何要特別強調這次參選的必要性、關鍵性呢?
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可惜作者楊偉中毫無分析地就大聲疾呼不能放棄這次參選。
三、這次選舉的現實條件
讓我們看看這次一選區兩票制的現實吧。
這次選舉所採用的兩票新選制裡有一票是政黨選票,這是讓部份社運人士躍躍欲試的誘餌。即,社運界想要在競爭空前激烈的區域立委裡擊敗多年經營的主流政黨來獲勝,幾乎是斷無可能,但因為兩張選票的另一票是選黨不選人,所以如果這政黨能跨過政黨門檻(總得票數的百分之五),則或許集合全社運陣營為一政黨的話,能依比例分到不分區立委的席次。
那這政黨門檻大約是多少呢?如以上次選舉立委之總投票數的九百六十萬人加計這三年來新增選民的百分之五門檻來看,則這第三勢力的新政黨至少要五十萬選票以上(更嚴格的說,應是六十萬票以上)。
若以當前台灣社運界的群眾基礎來衡量,或再以最近幾年曾實際參選地方選舉社運團體得票率來說,則這新政黨要過關,大概只有或然率上的意義,但幾乎完全沒有現實可能(probable but not possible)。
其次,就算奇蹟出現,這新政黨能過關,則依台灣並立制的比例最多也不過分到兩席左右。兩席立委,在全數一百三十一席立委裡僅是百分之一點五的比例,請問︰這又如何改造現實政治呢?
四、這次不參選,今後就沒機會?
我們必須認清,社運界乃是台灣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弱勢者,我們不可能有豐厚的物質資源、廣闊的上層人脈、金主關係。
除了勞動大眾、有批判意識的公民們的認同外,我們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覺醒的群眾,就是我們政治力量的主要來源。所以,社運界若要參與體制內選舉,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我們是玩不過主流勢力的。不僅傳統的價值觀與人脈關係都深深影響一般選票走向,而且在目前媒體造勢、金彈橫行的操作下以及小選區的制度下,未來進步力量的參選空間,只會更艱難到無望的地步。
社運朋友若還不能認清這殘酷而客觀的事實,未來恐怕就只會無謂地耗費不必要的力量在這沒有出路的參選迷障裡。
簡單的說,不僅社運團體這次沒機會當選,今後也不太會有機會多數當選。這次選舉除了是名義上的第一次兩票制外,對於社運界來說,沒有一點現實上的特殊有利條件。放棄這次參選,一點也不特別,當然也不可惜。
但,如果體制內選舉不是社運界可以幻想的政治化手段,那什麼才是務實、可行的政治道路呢?
答案是上述的第三種方向,即在社運抗爭過程中進行長期而積極的政治扎根。這絕不意味說,在這條社運政治化的發展過程中,社運團體未來一定排斥參選。當前主流體制的各種條件與資源,在一定條件與考慮下,社運團體當然應該積極運用,這其中包括了參選,但參選只是推動社運進步力量的輔助性手段之一,而不是主要發展的道路。
五、社運抗爭與政治意識的提升
以當前的社運條件來看,我們的社運還處於政治上非常稚嫩的階段。即社運抗爭往往僅局限於當下、直接的抗爭議題與特定的社會權益訴求上,許多抗爭的群眾與積極份子還未自覺地將自己的社運訴求、社運角色轉化為政治權力的抗爭。
例如,樂生院的抗爭固然是文化古蹟、院民居住生存權的抗爭,但它直接牽涉的利益對抗體卻是當地採砂石業者的利益、國家威權等等。又例如,反教育商品化的教公聯社運團體,他們的直接運動訴求是教育公共化,但教育商品化的直接原因卻是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與政策。
所有類似的社運抗爭過程中,都必然會遭遇國家機器鎮嚇、政策上的壓制、與既得利益者的嚴重利益衝突。如果這些社運抗爭要堅持到底,繼續深化發展的話,就必然不斷深化與國家機器、既定社會體制與特定利益集團的衝突。
而這正是我們扎根政治自覺、提升政治意識的實踐場合。
在台灣資本主義的日趨危機險境,台灣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的趨勢裡,尋求社會正義與社會安全支撐的群眾隊伍正不斷地加大。社運界朋友不僅是要結合這些群眾的自發社會抗爭,而且必須要將這些社會衝突聯繫到背後更根本的體制壓迫、權力宰制的現實上。每一次的社運抗爭就同時是一場活生生的政治教育,每一次熱血澎湃的抗爭實踐,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覺醒契機!
這正是我們社運朋友們與熱情群眾在社會抗爭實踐中的政治結合點。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政治意識的扎根與教育能與社運抗爭同步進行,一體之兩面,則我們社運力量的不斷發展就正是我們政治力量的不斷擴大與積累。
如果我們社運能直接結合了政治意識而如此茁壯成長,那這就是真正的直接民主了︰人民的社會實踐所要求的社會權利,就直接展現為人民的政治權力的抗爭。到那時,社運就是政運了。
要做到這社運政治化的境界,當然要經過一段艱苦、漫長的運動過程,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這雖漫長,但卻是最扎實的方法。
六,積極進行政治訴求的討論
以上述社運政治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可更清楚了解台灣社運界應如何面對這次選舉。
我們當然必須重視這次選舉,因為台灣社會、兩岸關係正處於非常關鍵的轉捩點上。社運界應積極介入這次選舉的重大議題,如兩岸關係、如台灣民生艱困、稅制不公、工作不保等,從社運角度來提出我們的政治訴求,來廣泛宣傳。這才是我們現階段提升社會進步力量政治意識的扎實手段,而非浪費鉅額金錢與精力去參選。
另一方面,台灣社運界如果針對當前選舉議題而不斷深入討論而達到相當程度的共識的話,這有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如果台灣社運界未來希望能結合為一個政黨或更廣泛的進步聯盟,這政黨或聯盟就正是建立在這共識基礎上。我們今日的政治討論,都是來日組成政黨、聯盟的共同政綱訴求。
如果我們今日能對各重大議題提出具體而明確的政治訴求,那來日我們就能以政黨的面貌以這些明確政綱來向人民承諾,而群眾也可以以此政綱來檢驗我們政治成績,從而得到群眾的信賴。
不容諱言,台灣社運團體其多元、異質價值觀反映在政治上,就必然會有相互衝突的政治看法(例如兩岸關係)。但,理性的討論與溝通是化解彼此歧異的唯一機會,也是達成共識的唯一手段。
台灣社運界與其急急拼湊出一個大雜燴的政綱來容納各方訴求,以求成立政黨來參選,不如務實地針對現實議題來深入的進行政治意見討論。
與其求許形式上的一黨但卻缺乏實質的政治共識,為何不務實地從根本做起,大家針對當前時局的重大議題與訴求,進行深入、坦誠與理性的討論,甚至辯論,以求取真正的理念一致?唯有建立在這充分溝通後的結論,才是真正的政治共識。而這些共同的政治訴求提的越是具體而明確,則加入這這政黨的各方團體、個人就越來有明確而共同的政治目標來一起團結奮鬥。
如果這政治訴求的討論是訴諸於公共論壇上的公開進行,讓這討論的過程是直接在群眾中進行,讓所有關切台灣社會未來的公民們能更自覺地掌握我們的政治前途。這就是刺激彼此、提升大家政治意識的第一步。這也正是社運政治化的關鍵與務實的第一步。
唯有先確立了我們基本政治方向與訴求,我們才能在這共識基礎上,牢牢地團結起來,在社會抗爭實踐裡,不斷奮鬥來貫徹我們政治訴求、展現我們的政治力量與決心。這才是我們社運政治化的光明道路。
相對的,社運界不應在目前政治方向不明、理念模糊、政治意識薄弱的現實下,就貿然地投入注定毫無出頭希望的體制內選舉。
筆者謹在此誠懇建議社運界的朋友,不妨在近日開始積極展開政治議題的廣泛討論,例如兩岸關係、民生艱困、基本工資、稅制改革、社會需求公有化、公共化等等議題,以踏出我們社運政治工作關鍵的一步。
擺在台灣進步社會力量面前的問題,不在於我們是否應積極介入政治領域將社運政治化,而在於目前我們應以什麼方式將社會抗爭發展為政治力量,以什麼方式將社運與政運結合起來?
一、社運政治化的三種方向
基本上,我們有三種不同的發展方向。
其一,如同過去一樣,以散兵遊勇的單薄社運抗爭來寄望於台面上主流政治勢力支持。
其二,開始自行整合以新政黨的身分來介入選舉,力圖擠進國會內來以政治權力來在體制內實踐社運訴求。
其三,務實地針對社運現實與台灣整體政治局勢(包括兩岸關係),選擇長期但積極的政治扎根工作。
毫無疑問的,第一種寄託於主流政黨為社運發聲的方式,在這七年多來民進黨執政日子裡,已證明是毫無出路。在抗爭國民黨威權體制的時代裡,曾經是台灣各弱勢團體親密夥伴的民進黨,在執政後不是繼續沿用國民黨照顧財團、資產階級利益的一貫政策,就是更變本加厲地實施新自由主義的各項政策,如公共事業的全面私有化、教育商品化、劫貧濟富的稅制等等。
台灣今日的民生艱困與尖銳的社會矛盾,無一不是這些主流政黨惡質施政的結果。台灣社會進步力量如果還要繼續發展,當然必須徹底擺脫主流政黨的牽扯,自主地發展出自己的政治道路。而這也越來越成為當前台灣社運界許多朋友的共識。
那麼,台灣社運力量是否應趁這次主流政黨惡鬥、單一選區兩票制首度實施的時機裡,整合為政黨來參選以爭取政黨的不分區配票,從而將社運抗爭轉化為自主的政治力量呢?顯然部份社運人士是如此提議,並在近日積極進行這方面的協商、組黨參選。
社運人士楊偉中近日在中國時報與苦勞網發表文章,標題為〈第三勢力的多重矛盾〉,以下簡稱為〈第三勢力文〉〉,就是這種看法的典型代表。
楊偉中與筆者雖同屬於標舉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的民主工人協會,但不容諱言,楊偉中對於現階段台灣社運應參選來政治化的看法,與筆者完全不同。以下對於楊文的批評討論,乃是基於關懷台灣社運政治方向的立場出發,而筆者的論述當然也需要各界朋友批評,以更豐富我們對於社運政治前景的想像。
二、為何非要參選這次選舉不可?
〈第三勢力文〉的論述分為兩個部份,第一部份主題是鼓吹社運力量應在這次選舉中積極參選,並整合為一個政黨。第二部份主題是勾勒出這政黨政治基礎,即參選的共同政綱,的初步內容。
讓我們先看看,此文認為社運界應參選這次選舉的理由是什麼?作者提出了兩個論點。
(一)社會進步力量應以理想價值積極「介入現實政治的改造」,否則就是放任這「世俗政治繼續腐爛」。
(二) 「進步政治力量如果無法在這次選舉中突圍,未來台灣的右派∕統獨兩黨制將更難動搖」。
在這短短的關鍵論述裡,〈第三勢力文〉 的論證是很混亂的。在第一個論點裡,作者將所謂「介入現實政治改造」認定為就是體制內參選,並據此來批評「價值的宣揚和基層的深耕,不應介入世俗的選舉政治」這種看法是不合時宜的。
但介入選舉政治與參選,是不同的事情。兩者不容混淆、相互等同。
這次選舉當然意義重大,我們當然應該積極介入這次選舉的相關議題之討論與宣傳。社運團體可以以各種方式來介入選舉, 可以在選戰過程中舉辦各類說明會提出政治訴求或撰文討論政治議題等等。但這種活動卻不等同於自己的社運團體參選(包括聯盟參選)。
顯而易見的,這種積極介入選舉但不參選的活動,當然在一定程度上「介入現實政治改造」,怎能將沒有參選就等同於沒有介入現實政治改造呢?
換句話說,如果社運團體在這次選舉裡選擇以積極介入選舉議題的討論、宣傳,但不參選,〈第三勢力文〉就毫無立場與理由來批評說這些社運團體是只有「價值宣揚、基層深耕」但「不介入現實政治的改造」。
其次,在第二個論點裡,作者宣稱進步力量「如果無法在這次選舉中突圍」,則今後就更難以改造當前的主流體制了。
這說法就更離奇了。
這說法預設了兩個觀點︰其一, 這次選舉特別關鍵,它比以往或未來任何一次選舉更重要,如果失去這次勝選機會,則今後就更難改造體制了。其二,要徹底改造主流體制,就必須靠體制內選舉,若非選戰勝利,就難以改造體制。
但,〈第三勢力文〉全文沒有提出任何論據來說明為何這次選舉特別關鍵,為何這次選舉重要到社運界應積極參選不可?為何這次社運界若不參選,則今後就難以改造這主流體制?
這是因為,作者先入為主的認定要改造體制的主要手段就是體制內選舉。所以,未來如果單一選區兩票制越來越能穩固目前主流政黨的統治地位,則社運界就更難在這選戰中獲勝,取得政權、改造體制了。
但,我們不禁要問︰難道這次選舉的客觀條件就特別有利於社運團體,所以社運團體不應錯失這次參選的大好良機了嗎?如果這次選舉的客觀條件根本不有利社運力量,那為何要特別強調這次參選的必要性、關鍵性呢?
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可惜作者楊偉中毫無分析地就大聲疾呼不能放棄這次參選。
三、這次選舉的現實條件
讓我們看看這次一選區兩票制的現實吧。
這次選舉所採用的兩票新選制裡有一票是政黨選票,這是讓部份社運人士躍躍欲試的誘餌。即,社運界想要在競爭空前激烈的區域立委裡擊敗多年經營的主流政黨來獲勝,幾乎是斷無可能,但因為兩張選票的另一票是選黨不選人,所以如果這政黨能跨過政黨門檻(總得票數的百分之五),則或許集合全社運陣營為一政黨的話,能依比例分到不分區立委的席次。
那這政黨門檻大約是多少呢?如以上次選舉立委之總投票數的九百六十萬人加計這三年來新增選民的百分之五門檻來看,則這第三勢力的新政黨至少要五十萬選票以上(更嚴格的說,應是六十萬票以上)。
若以當前台灣社運界的群眾基礎來衡量,或再以最近幾年曾實際參選地方選舉社運團體得票率來說,則這新政黨要過關,大概只有或然率上的意義,但幾乎完全沒有現實可能(probable but not possible)。
其次,就算奇蹟出現,這新政黨能過關,則依台灣並立制的比例最多也不過分到兩席左右。兩席立委,在全數一百三十一席立委裡僅是百分之一點五的比例,請問︰這又如何改造現實政治呢?
四、這次不參選,今後就沒機會?
我們必須認清,社運界乃是台灣資本主義社會裡的弱勢者,我們不可能有豐厚的物質資源、廣闊的上層人脈、金主關係。
除了勞動大眾、有批判意識的公民們的認同外,我們幾乎沒有其他任何力量。覺醒的群眾,就是我們政治力量的主要來源。所以,社運界若要參與體制內選舉,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我們是玩不過主流勢力的。不僅傳統的價值觀與人脈關係都深深影響一般選票走向,而且在目前媒體造勢、金彈橫行的操作下以及小選區的制度下,未來進步力量的參選空間,只會更艱難到無望的地步。
社運朋友若還不能認清這殘酷而客觀的事實,未來恐怕就只會無謂地耗費不必要的力量在這沒有出路的參選迷障裡。
簡單的說,不僅社運團體這次沒機會當選,今後也不太會有機會多數當選。這次選舉除了是名義上的第一次兩票制外,對於社運界來說,沒有一點現實上的特殊有利條件。放棄這次參選,一點也不特別,當然也不可惜。
但,如果體制內選舉不是社運界可以幻想的政治化手段,那什麼才是務實、可行的政治道路呢?
答案是上述的第三種方向,即在社運抗爭過程中進行長期而積極的政治扎根。這絕不意味說,在這條社運政治化的發展過程中,社運團體未來一定排斥參選。當前主流體制的各種條件與資源,在一定條件與考慮下,社運團體當然應該積極運用,這其中包括了參選,但參選只是推動社運進步力量的輔助性手段之一,而不是主要發展的道路。
五、社運抗爭與政治意識的提升
以當前的社運條件來看,我們的社運還處於政治上非常稚嫩的階段。即社運抗爭往往僅局限於當下、直接的抗爭議題與特定的社會權益訴求上,許多抗爭的群眾與積極份子還未自覺地將自己的社運訴求、社運角色轉化為政治權力的抗爭。
例如,樂生院的抗爭固然是文化古蹟、院民居住生存權的抗爭,但它直接牽涉的利益對抗體卻是當地採砂石業者的利益、國家威權等等。又例如,反教育商品化的教公聯社運團體,他們的直接運動訴求是教育公共化,但教育商品化的直接原因卻是全球化的新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與政策。
所有類似的社運抗爭過程中,都必然會遭遇國家機器鎮嚇、政策上的壓制、與既得利益者的嚴重利益衝突。如果這些社運抗爭要堅持到底,繼續深化發展的話,就必然不斷深化與國家機器、既定社會體制與特定利益集團的衝突。
而這正是我們扎根政治自覺、提升政治意識的實踐場合。
在台灣資本主義的日趨危機險境,台灣社會矛盾日益尖銳化的趨勢裡,尋求社會正義與社會安全支撐的群眾隊伍正不斷地加大。社運界朋友不僅是要結合這些群眾的自發社會抗爭,而且必須要將這些社會衝突聯繫到背後更根本的體制壓迫、權力宰制的現實上。每一次的社運抗爭就同時是一場活生生的政治教育,每一次熱血澎湃的抗爭實踐,就是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覺醒契機!
這正是我們社運朋友們與熱情群眾在社會抗爭實踐中的政治結合點。這意味著,如果我們政治意識的扎根與教育能與社運抗爭同步進行,一體之兩面,則我們社運力量的不斷發展就正是我們政治力量的不斷擴大與積累。
如果我們社運能直接結合了政治意識而如此茁壯成長,那這就是真正的直接民主了︰人民的社會實踐所要求的社會權利,就直接展現為人民的政治權力的抗爭。到那時,社運就是政運了。
要做到這社運政治化的境界,當然要經過一段艱苦、漫長的運動過程,但我們別無選擇,因為這雖漫長,但卻是最扎實的方法。
六,積極進行政治訴求的討論
以上述社運政治化的角度來看,我們就可更清楚了解台灣社運界應如何面對這次選舉。
我們當然必須重視這次選舉,因為台灣社會、兩岸關係正處於非常關鍵的轉捩點上。社運界應積極介入這次選舉的重大議題,如兩岸關係、如台灣民生艱困、稅制不公、工作不保等,從社運角度來提出我們的政治訴求,來廣泛宣傳。這才是我們現階段提升社會進步力量政治意識的扎實手段,而非浪費鉅額金錢與精力去參選。
另一方面,台灣社運界如果針對當前選舉議題而不斷深入討論而達到相當程度的共識的話,這有更深一層的政治意義。如果台灣社運界未來希望能結合為一個政黨或更廣泛的進步聯盟,這政黨或聯盟就正是建立在這共識基礎上。我們今日的政治討論,都是來日組成政黨、聯盟的共同政綱訴求。
如果我們今日能對各重大議題提出具體而明確的政治訴求,那來日我們就能以政黨的面貌以這些明確政綱來向人民承諾,而群眾也可以以此政綱來檢驗我們政治成績,從而得到群眾的信賴。
不容諱言,台灣社運團體其多元、異質價值觀反映在政治上,就必然會有相互衝突的政治看法(例如兩岸關係)。但,理性的討論與溝通是化解彼此歧異的唯一機會,也是達成共識的唯一手段。
台灣社運界與其急急拼湊出一個大雜燴的政綱來容納各方訴求,以求成立政黨來參選,不如務實地針對現實議題來深入的進行政治意見討論。
與其求許形式上的一黨但卻缺乏實質的政治共識,為何不務實地從根本做起,大家針對當前時局的重大議題與訴求,進行深入、坦誠與理性的討論,甚至辯論,以求取真正的理念一致?唯有建立在這充分溝通後的結論,才是真正的政治共識。而這些共同的政治訴求提的越是具體而明確,則加入這這政黨的各方團體、個人就越來有明確而共同的政治目標來一起團結奮鬥。
如果這政治訴求的討論是訴諸於公共論壇上的公開進行,讓這討論的過程是直接在群眾中進行,讓所有關切台灣社會未來的公民們能更自覺地掌握我們的政治前途。這就是刺激彼此、提升大家政治意識的第一步。這也正是社運政治化的關鍵與務實的第一步。
唯有先確立了我們基本政治方向與訴求,我們才能在這共識基礎上,牢牢地團結起來,在社會抗爭實踐裡,不斷奮鬥來貫徹我們政治訴求、展現我們的政治力量與決心。這才是我們社運政治化的光明道路。
相對的,社運界不應在目前政治方向不明、理念模糊、政治意識薄弱的現實下,就貿然地投入注定毫無出頭希望的體制內選舉。
筆者謹在此誠懇建議社運界的朋友,不妨在近日開始積極展開政治議題的廣泛討論,例如兩岸關係、民生艱困、基本工資、稅制改革、社會需求公有化、公共化等等議題,以踏出我們社運政治工作關鍵的一步。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