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全球排名表看發展國家的前途

星期五, 11月 19, 2010

■姚欣進

不論是近日剛結束於日本廣島舉行的APEC(亞太地區經濟合作會議),或是G20(20國集團),在這全球經濟論壇中,不僅發展中國家地位與發言權有顯著提昇,而且最引人注目,不外乎中國大陸的不可忽視的影響地位。

人均產值全球排名

這鮮明的現象,似乎說明了全球資本主義發展不再是壟斷性、集中於少數老牌資本主義國家。只要發展中國家政策正確、有執行力,假以時日似也可爬上資本主義全球體系中更高的結構地位。真是如此嗎?資本主義在全球發展,難道有其普遍性與平均化傾向,而非壟斷與集中?

本文以全球各國(包括各相對獨立經濟體,如香港)的基本經濟數據,人均產值的全球排名表,稍加分類與分析,就可看出,上述疑問的確切答案了。

(註:各國人均產值全球排名表可參考http://zh.wikipedia.org/zh-tw/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列表,2009年IMF的數據,計算單位為美元)

這僅是一個粗淺參考數據,學術嚴謹度還有待進一步研討,例如,這表中的某些國家數據似乎不符相對應排名次序,但這些疏誤只影響非常局部性的差異,並不妨礙本文主要論析。

根據上述的總排名表,筆者稍加分類,說明如下:(詳見附表)

五大級別的各國狀況

這張全球各國、各經濟體之基本經濟水平的排名表,已非常精準反映了當前資本主義世界,乃是一個非常不平衡的結構層級體系。資本財富大量、壟斷性地集中於少數核心國之內,以致於整個經濟體之真正平均水位是非常傾斜的。後半段,尤其是最後5分之1的國家,經濟根本是到了必須援助,否則無以生存的地步!

在第一大級別的前三小級(從A+到A-),都可歸類於先進核心國,但在前兩級(即4萬美元以上,除了中東石油國外)都是從19世紀就是帝國主義的西歐各國或其衍生的國家(澳洲、美、加),以及20世紀初就崛起的北歐諸國。其中唯一的例外乃是愛爾蘭,崛起於1980年代末,1990年代迅速發展,而儕身於第一級經濟體。

第一大級別第三級(即A-,3萬~3.7萬),算是核心國的後段班,包括了最老牌資本主義帝國的英國、新加坡,以及國家財務已破產的冰島、南歐,另外,還有幾個隨時要國家財務破產:如西班牙與義大利。

南韓、台灣屬於同一級別,即第二級中段班(1.3萬~1.9萬)。顯然,這一級別與核心國層級(第一級別的前三小級)有段不小差距。第三級最低的約3萬美元,比這一級別最高的2萬美元多出50%!也就是說,這一級別表現最佳經濟體,要必目前的經濟水平再提高50%,才能擠入先進核心國的行列之中!

其次,我們看看這全球排行榜的中位數(這才是全球真正的平均水位),乃是位居第91名的安哥拉,人均產值是3,971美元,才僅及台灣人均產值1萬 6,391元的23%而已!我們可以合理評估,若以台灣目前收入水平之4分之1收入來過活,恐怕若不是非常落後經濟生活,就是根本難以溫飽,或兩者皆是(經濟生活落後、也入不敷出)。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中位數之下、但蠻接近的是中國大陸(排名100,人均產值3,678美元),還有當年號稱是東亞四小龍的接班者之一的泰國(排名就在中位數之後一名)。

中國大陸、泰國以及中東(約旦、敘利亞)與南美(薩爾瓦多)的幾個小國,都算是逐步接近全球平均水平,可說是全球後5分之2級。總體可見,這些國家的整體經濟水平都還不行。而中國近年給世人印象是「大國崛起」,也不過是掩蓋了國內分配嚴重不均。而菲律賓處於這後5分之2級的最後幾名,排名122,人均產值僅為1,721美元,僅約為中國大陸的一半,真令人意外!

再往下看,就更慘了。這是全球最後5分之1級,最後面的45國。請特別注意最後的 11個國家(從馬達加斯加開始),全部都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諸國!這些國家人均產值介於171到432美元之間,根本是必須依賴全球其他各國支援才能生存下去。這就是全球經濟的研究者所論的,被全球化資本完全排除在外的第四世界,沒有網絡、沒有資本、沒有生機的區域。

我們僅僅分析一下這人均產值的全球排行,就可非常明顯看出,這全球資本主義不僅是結構森嚴、層級差距鮮明,而且百多年來,這結構層級以及上下結構階層國家之間根本沒有太大、明顯變動。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結構層級,如核心國、半邊陲國、與邊陲國、甚至是第四世界等的明顯劃分與差距,這些數據資料與論述,都無誤地反映全球資本始終是牢牢地集中於、壟斷於少數核心國之中的。
愛爾蘭能夠複製嗎?

根據這排名表,只有一個國家例外(愛爾蘭),一個國家可以討論(南韓)。

這兩個國家在戰後、1970年代以前,都是典型的半邊陲國家(即介於落後的邊陲國家與先進國之間)。但愛爾蘭在1980年代開始發展,整個1990年代至2006年,每年約以7%經濟成長率飛躍成長,而成功地列為全球最富的前6名之一。這在歐盟諸國發展中,乃是絕無僅有。

針對客觀現實,我完全承認愛爾蘭是例外的例證,證明了在全球資本主義結構森嚴的體系裡,也有可能突破結構限制而躍登龍門。但若我們再追問,這是什麼結構因素使它成功?這成功的發展過程是否有其普遍性,可作為其他類似地位的半邊陲國家未來的借鏡?則答案是很悲觀的。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愛爾蘭是一個小國,人口僅有4百萬(跟台北縣人口差不多)。所以,愛爾蘭只要教育、產業政策發展得當,就很容易將全國就業人口集中於少數獲利較高的產業,而有效提昇全國經濟,與新加坡、香港幾乎如出一轍。

其次,愛爾蘭過去一直是農業生產為主,在過去百年來以製造業生產為主的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要依賴資本密集、技術密集來與歐洲競爭當然吃力。到了1980年代後,資訊科技、知識產業興起、愛爾蘭首先將自己定位為英國金融服務業、資訊服務業的後備軍,全力發展自己人力資源素質,並使全國教育公共化(1990年代開始免費唸到大學)。此外,愛爾蘭另一個極力發展的產業就是製藥業,並爭取各國軟體業、生技業來愛爾蘭設廠投資。

換言之,愛爾蘭是因緣際會,善於抓緊時機,在全球化、資訊業、智力勞動興起時,懂得自己的特殊角色定位,善於綜合各方有利因素(與英國同文化、工資僅及英國一半),從而將自己經濟體邁向了結構性的躍升。

縱雖如此,愛爾蘭成功發展目前正遭受最嚴苛考驗。在全球資本主義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趨勢下,曾經是龍頭產業的資訊業也賺錢不易。愛爾蘭的經濟成長率也開始從 1995到2000年之9.9%高峰開始一路下滑。由於它仿效英國金融市場自由開放,外債與政府赤字一路飆高,據最新數據,愛爾蘭的政府債務餘額高佔 GDP的64%,政府赤字預算達GDP的64%,失業率高達12%。目前它居然已是繼希臘之後,最易引爆的全國債務危機的國家。

就算未來愛爾蘭能渡過難關,愛爾蘭的成功也難以作為其他不同區域、不同社會條件的後進國可以仿效的。例如,即使台灣以中國大陸、大中華經濟圈為腹地(如愛爾蘭以英國、歐盟為腹地),台灣人口是愛爾蘭的6倍之多,人力素質也難以比擬(愛爾蘭大學生有27%是以科學為主修,遠高於一般先進國的12%)。

台灣即使未來大力發展文創產業,也不可吸收每年約一千萬勞動人口,又怎麼談得上轉型升級呢?
南韓已是先進國了嗎?

從近年來的全球品牌調查中,可以確認南韓的品牌已打入全球百大品牌中(大約有1到3個)。但從整體比例上來看,全球百大品牌還是不成比例的。以美國(高達 53個,全球過半品牌)、西歐與日本為絕大多數,南韓即使以2、3個品牌擠進這全球品牌俱樂部,也還是邊緣者。例如,今年的統計,居然也將中國大陸的幾家大銀行也放進這百大品牌中,而整個中國人均產值不過全球第一百名而已。可見,品牌地位排名,僅能作為該國壟斷資本在全球的表現,而非該國整體經濟水平的真正反映。

要討論的是,南韓是否以可列入先進國之一?少數能壟斷全球資本、主導全球產業結構的核心國家呢?這些問題的答案,已很清楚的反映在前述分析的各國人均產值之全球排行表上。

南韓人均產值為1萬7,074美元,排名38名,與上一級別最後一名的科威特之人均產值3萬1,482美元,差距為約近80%,即南韓要進入公認的先進國圈內,必須在現有經濟水平上再增加8成!

事實上,南韓能有今日還不錯的發展成績,是建立在下面幾項因素上:與中國大陸內需市場與出口製造的緊密結合、政府大舉外債、國內財團之壟斷資本集中化運作等等。即使第一個因素不變(大陸本身崛起與兩岸經貿的整合都會對南韓角色發生衝擊),南韓外債目前已高達3百億美元,隨時是一個未爆彈,以及南韓大企業雖在全球品牌上大有斬獲,但其利潤率也是不斷下滑,毛利越來越微薄。

整體來說,南韓不僅與先進國水平還有一段距離,而且要保住目前結構地位都還是岌岌可危。

總結而言,資本主義發展到今日,其全球結構運作是非常鮮明的、障礙壁壘是非常嚴酷的。百年來,我們只見到有一個當年半邊陲國擠入了先進國之中(愛爾蘭),而當年最落後的邊陲國,至今沒有一個可以成功的往上爬,反而卻是每況愈下(如菲律賓)。不然,就是有局部改善、但還是沒有結構性地轉型成功、跨入先進國行列中(如南韓、台灣)。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