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長不笨!

星期五, 8月 13, 2010

■林子暉

2010年6月公私立高中職學費齊一政策公佈,卻因教育部長與行政院長說法不一,政策反覆鬧得沸沸揚揚。在多數家長團體與媒體紛紛把矛頭指向政府決策反覆、排富與不排富的爭論時,教育部長爽快的道歉下,到底掩蓋了什麼?

如果單從政策的反覆上而言,似乎不脫台灣民主政體長期弊病:政策缺乏長遠規劃、會吵的孩子有糖吃等等。但若撇開教育部長急切道歉的姿態,與行政院長漂亮的圓場,將各方案的預算額度比較一番,會發現與其說朝令夕改,倒不如說作賊心虛。

朝三暮四安撫至上

以3月公佈的版本為僅補助99學年度入學新生,教育部計算約需8.73億,而若針對現所有高中職生補助並實施排富條款:60萬以下排富版本需 8.31億,90萬以下排富版本需14億。排富條款的兩廂差別即在4萬人分配5.7億的落差,這5.7億的落差就已驚動馬英九總統親自要求中央預備金投入,承諾「逐年擴大辦理」。看似暫時緩解家長與學生們的失望,履行部分承諾。

但與原定3月版本相較,3月版本以99學年度開始實施公私立學費齊一,逐年編入8到9億的預算,不僅是真正落實普及教育,對已經歷經風霜的12年國教,也不啻是一個美好的起點。現今的版本僅僅含糊的承諾先讓大夥解解饞,不分新舊生共享一鍋粥,明日之事留給明日。然而於此,不論藍綠兩黨,不知為何都噤若寒蟬,僅在決策混亂上鬥嘴。

可笑的是誠如教育部長吳清基所言,在家長與教師、甚至學生眼中區區不到9億元,是教育預算被大砍102億元在窘迫下的不得已,更遑論其中充滿高等教育的濫用,如頂尖大學計劃年度50億的預算等。選票所需的僅僅是安撫其政權任期內的高中職學生外,這對於面對舉債4.2兆的政治菁英們來說,不論藍綠,是戒慎恐懼的!它很畏懼承諾這遙遙無期的重擔!

到底怎麼了?

但若深究這個問題,一年9億難道真為一個承擔不起的枷鎖?

將這區區一件高中職教育的年度政策,放在台灣整體公共支出結構上來看,是令人心寒。2010年台灣國防預算為89億美元,約2千7百億台幣,近期紛擾的中科四期光取水管線就需投入250至300億,而頻頻出包的內湖線追加預算至667億元。不論是難以計數的大而無當的公共工程,或是經濟至上的龐然巨物都很輕易的輾壓著「教育」這二字。

當教育僅在占年度總預算不到15%,高等教育又剝奪其中近70%時,普及教育的基石似乎脆弱得令人痛苦。

該怎麼辦?

回到學費這個議題上,在加速階級化(或慣稱的M型化)的台灣社會,原本命懸於透過政府主導與社會共同承擔下對抗殘酷利潤追逐,提供合理公平資源分配,公私立學費齊一是第一步,後續的12年國教與高中職教育的公共化,可提供未來受薪階級與中下階層最直接的資源再分配;但在緊縮的教育經費下,仍遙遙無期。

無數的現實問題,如城鄉教育資源不均、升學制度不公等等,仍引頸期盼整體制度的變革。

但如上所論,整體制度的變革,在資源上是要面對整個稅制與公共支出結構的。公私立學費齊一一案絕非特例,面對鉅額公債與資源向資本家傾斜的大趨勢下,挖東牆補西牆的事件必然一再發生,下次或許是中小學併校,或拉高營養午餐補助門檻。

因此,若不能喚起社會大眾從整體社會結構與資源分配來檢視公共政策,教育資源永遠都在兩毛、五角上掙扎,永遠難以期盼整體制度的變革!十年教改在教學內容的框框裡,早已映證這一點。

如何喚起如此整體的意識,需要的正是公民團體能超脫既有的框架,從稅制與公共支出上提供必需的認知,並讓權益的直接相關者包含學生與教師、家長去思考與衝擊,絕非苛求畢其功於一役的炒熱話題。當如此公民社會的體質建立,國家機器就不再可能藉由慣性的操作些微數字變化,無聲無息的奪走許多社會無形的公平與機會。

教育公共化不僅意味著教育資源由社會承擔,也意味著教育體制必須脫離國家掌控,走向教育自主化、民主化。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