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社會責任擋不住血汗工廠

星期六, 6月 19, 2010

■潘欣榮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的概念因洋華光電的血汗工廠與富士康勞工的連環自殺,而引起廣泛社會關注。

事實上,「企業社會責任」的倡議行動有多種,而公認較常被採用的有8種規範,以下以聯合國前任秘書長安南提出的聯合國全球盟約(The UN Global Compact)為例,簡介之。

2000年,全球先進國政府、全球大企業、國際雇主組織共同表達支持這基本原則。盟約要求,全球企業必須「遵守、支援以及實施一套在人權、勞工標準及環境方面的9項基本原則」。在人權方面,強調「絕不參與任何漠視與踐踏人權的行為」;在勞工權益方面,要求企業需「維護結社自由,承認勞資集體談判的權利、徹底消除各種形式的強制性勞動、消除童工」。在環保方面,規範企業「主動增加對環保所承擔的責任」。

其後,全球先進國經濟組織,還據此與政府訂定了《OECD多國企業指導綱領》,更具體地要求企業必須履行的社會責任規範。

回到台灣,此次下游電子大廠宏達電(HTC)因未要求其上游供應商洋華光電,需遵守供應商準則來提高合理工資,並禁止非法加班、苛扣加班費與打壓工會。所以由教授、大學生、勞工及環保團體,共同依據聯合國全球盟約,要求品牌商宏達電應「拒收血汗(代)工廠的產品」。然而,宏達電作為全世界知名品牌宏達電的廠商,竟大言不慚的說「抗議找錯對象」。

企業社會責任能保障工人嗎?

雖然台灣企業並不遵守社會責任,但從此規範的全球發展歷程中,我們仍肯定企業社會責任指標曾迫使許多企業提供較人性化、環保的生產方式。但當企業公然違反企業社會責任時,目前卻僅能訴諸消費者來對企業施壓、道德勸說,而沒有具強制性的懲罰性條款,一如台灣經濟部的報告所言:「這些規範以及目前的倡議行動只有在能引發企業從行為與業務來進行改變,才能達到最終的功用。」

所以,如果企業沒有執行的動機,社運團體僅能透過訴諸消費者的抵制購買來施壓。

採用消費者抵制的侷限

然而,對多數消費者來說便利性大於一切,例如:宏達電與蘋果等電子商品是較人性化、便利的生活必需品,若抵制此血汗產品,將對消費者的生活造成不便。哪怕退一步來說,我們可以捨棄其便利性而不用,但像是富士康的產品已蘊含在每家廠商的大小電子產品中,上至電腦、下至遙控器,除非你變成原始人,否則一定得接受它。

上述例子,均反應著消費者運動容易走向個人式的表態,而無一具體、集體之面貌,讓資本家得知「財務報表的虧損」與消費者運動的直接關聯性。且因產品過多而分散力量,所以發動對普遍、全面性的對所有「血汗工廠」品牌商進行一致性的監督有其侷限。

另方面,對於少數資本大廠來說,有時選擇局部退讓而接受部份企業社會責任,不但能另其資本形象翻身、更能增加利潤。一如此次富士康公司加薪3成、並增加管理上的透明化程度以洗除「血汗工廠」污名。這看似邁向社會責任的跡象,卻令人質疑:「當加薪三成都不會虧損,那為何不早執行?究竟過去的暴利有多少?能否溯即既往?」

對於如富士康等代工大廠來說,甚至可能化危機為轉機:透過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機會來增加蘋果的成本、逼迫其他同業跟進,進而打造其邁向品牌商之路,而中國政府也樂於協助其作為產業提昇的龍頭。由此得知,遵守企業社會責任的重要驅動力之一恰是利潤。

樂施會引述De Paul University於2002年的研究顯示:「在1972至2000年間,有逾百個有關企業社會責任與財務表現關係之研究,其中8成6的研究顯示:承擔社會責任的公司有較佳的財務表現。」是故若品牌形象不能為企業獲利(或有助其獲利),則企業社會責任完全是「紙上畫畫、牆上掛掛」的虛言。

進一步調查更可發現,多數簽署社會責任的企業為西歐與美國的大型跨國企業,相對的,新經濟體中的公司則未簽署。由此可看出在全球利潤鍊(微笑曲線)兩端高點的產品設計與行銷,因擁有高利潤才較能遵守。

所以,遵守企業社會責任,除了企業的主觀意願外,更牽涉到其客觀利潤率之高低,此次蘋果電腦提高給代工廠鴻海2%的補貼,恰是全球關注下的少數特例,對多數代工廠來說,在削價爭訂單之下縱使有心,也難有多餘利潤能分給勞工。

出路:利潤重分配與生產替代方案

要解決前述問題,應有兩大方向:其一,是從企業社會責任標準本身著手,對品牌商進行利潤重分配,以提高生產線勞工之福利:即扭轉品牌商與代工廠間11:1的利潤之懸殊分配比率,直接在條例中訂定利潤重分配條款,使其能在社會監督、定期檢討下,讓勞工共享。

其二,當我們認清由利潤所驅動、藉全球分配其利潤鍊的資本主義生產本質,恰是生產替代方案的缺乏,而直接、根本性的限縮了反血汗工廠運動的可能性(哪款手機不是血汗手機?)所以,我們或許應在企業社會責任的架構之外,直接、根本性的構建「公益企業」,而不再將抗爭主力放在透過社會責任來期盼「營利企業」的良心發現。

具體而言,應以「社會公益」對抗「私人利潤」的新生產方式,在保有市場競爭的運作下,以社會資本來取代私人資本,並透過經濟民主、理性思辨的方式介入工業及民生必需品的生產。

雖然,這個經濟民主的理想,目前仍面對許多新挑戰,但我們相信,透過以社會公益為前提的經濟民主運動,是必要且唯一能根本杜絕血汗工廠的辦法。並且,公益企業為「社會公益」而生產的核心價值,將因不需唯利是圖而能兼顧生態永續,與發展貼近使用者需求、平民買得起的好產品,共創勞工與消費者互惠雙贏的「生產與生活的新策略」。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