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經濟的內涵與機制:合作社或主流的「社會企業」?

星期五, 12月 20, 2013



█姚欣進   
  ”合作社經濟是一方面能實質上增加社會生產力,有其客觀經濟效益,另一方面,則有其社會效益,例如提供安穩的就業機會、降低失業率,而且由於其整體運作是以社員權益為根本,透過互助合作方式來共同成長,所以合作經濟對於社區、弱勢者的幫助,乃是無可取代的機制。”
                                                                                                                                                 ----編者按 

左翼的理性批判與宗教意識

星期二, 7月 23, 2013


█姚欣進


”......宗教意識所關注之處,如何堅持當初的善念、如何將苦難視之為得之不易的成長、如何將犧牲視之為天上而來的祝福,這一切的一切,都不會在革命左翼論著中找到;而人性黑暗面的情節卻往往在革命左翼運動中如幽靈般的時隱時現。左翼運動當然是以徹底的理性批判起家,但它能依賴這理論與實踐理性而終其事嗎?筆者非常懷疑。”
----編者按

弱勢翻身竟只能仰賴企業善心?

星期一, 7月 22, 2013





任懷鳴
 ”......透過補救教學的落實,可以協助這個國家社經文化等資源弱勢的學子獲得充分的教育配備;讓他們在未來的人生競賽中,有一個真正公平競爭的起點。今天,大家都羡慕芬蘭教育的成功,卻不想想人家是如何徹底落實補救教學!”
----編者按 

美國觀察之五:平權法案及教育平等

星期日, 7月 21, 2013



陳方隅 


”「形式平等」很重要,而且也是美國主要的意識形態自由主義其中重要的要素,要讓大家有相同的立足點,在公平的機會之下競爭。不過,對少數、弱勢族群來說,在很多方面的立足點從來就不是平等的,「實質平等」比形式平等更重要許多。”
----編者按 

美國觀察之四: 飲食健康、槍枝管制、個人自由與商業利益

星期三, 5月 29, 2013



陳方隅
        ”在便利的現代生活背後,其實隱藏著龐大的政商利益。這些立法角力過程就是民主政 治的真實面貌。民主政治一方面對於「個人自由」有所保障,一方面在整個過程中,若沒 有類似北歐國家那樣的陽光法案保證資訊公開透明,則利益就會偏向大公司、大財團。”
    ----編者按 

從東海岸開始(上)

星期三, 5月 29, 2013



林子暉
      ”開發案所帶來的經濟利益分配極度不均等,更遑論大開發必然要付出的環境、文化的 成本。文化與自然環境利潤的考量下,迅速被轉化可以大量複製、出售的商品,逐漸抽離 在地社群生活,被簡化成輕易可以辨認的消費元素或花錢才能享受的生活空間。”
    ----編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