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農牛熄燈,職棒怎麼辦?

星期五, 11月 23, 2012

林子暉 
   ”台灣中華職棒屢屢爆發假球案、球隊嚴重虧損,讓人不禁要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台灣職業棒球如何跳脫泥沼?而扮演著台灣群體重要認同元素的國球,是否僅能寄望市場經濟的職棒來運作呢?”

----編者按
據報導,近日興農牛棒球隊將被出售,以解決成立17年間總計高達4億元的虧損。若無相關企業買主接手興農牛這隻傳統強隊,已成立23年的中華職棒將因出賽球隊數不足,恐面臨解散。對比10月份熱鬧開打的美國大聯盟季後賽,中職一路坎坷分外淒涼。屢屢爆發假球案、球隊嚴重虧損,讓人不禁要問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台灣職業棒球如何跳脫泥沼?而扮演著台灣群體重要認同元素的國球,是否僅能寄望市場經濟的職棒來運作呢?

興農牛不是第一支經營不善而退出的球隊,包含興農牛前身俊國熊隊及味全龍等(1),而因簽賭案解散球隊也不少,如三商虎、時報鷹等。固然簽賭案衝擊票房是為球隊難以經營的重要因素,但簽賭案背後的職棒結構缺陷才是根本,不但造成簽賭案難以根治,也同時造成市場難以擴大。

低薪資與無能政府
從球員薪資制度可見,如紛擾多年被視為簽賭解藥的自由球員制度,在2009年假球簽賭案(2)後終於得以實施,陳金鋒、潘威倫等明星球員陸續實行,雖天價合約令人稱羨,但短時間對於整個聯盟球員的薪資水平並無任何助益,平均薪資雖達10萬元左右(3)但大部分非明星球員或二軍都仍遠低於平均薪資,甚至僅有2~3萬。且在球團屢傳經營不善的惡劣狀況下,更可見自由球員制度難以實行。

從薪資制度與結構進一步探究,相較美日韓等棒球發達國家,台灣的單一球團投入資本額與營業額都少的可憐(4),既無法留下明星球員吸引票房,又無法建立穩定的培訓與養護制度,競賽品質難以提昇。而近年台灣電視台陸續開發海外職棒賽轉播,更加速中華職棒的票房流失,國球黯然失色。台灣職棒市場面對如此惡性循環,既無獲利空間又無宣傳效益,在在無法吸引大型的私人資本進入。

面對於此,政府介入的空間也深受侷限,國債逐年攀升,何以支出動輒數億的球場興建等?無償投資是否最後只能圖利私人財團?縱使體委會提供球團補助,如場地建制與二軍培訓,但相對於長期虧損僅為杯水車薪(5)。在職棒市場根本條件沒有改善下,任何招商或國球宣傳策略都無法提振長期低迷的票房。

不一定要職棒
但如要中華職棒概括承受台灣國球榮辱,卻也言過其實,劃地自限了。首先以棒球運動發達國家的經驗顯見,職棒的根基在於業餘棒球,諸如社區、中小學球隊,不僅提供充沛的人才培育資源,同時深化國民參與程度。當許多小學生課餘活動就是棒球運動,對於職棒或更高等級的業餘棒球的投入與支持就會有相當程度的增加。

諷刺的是,台灣政府投注基礎棒球教育的資源更是稀少,曾經風光的金龍旗高中聯賽都已熄燈,中小學聯賽也取決於地方政府或教育部一時興起,斷斷續續的運作無法形成穩定的社會關注與人才培育。

固然職棒提供棒球菁英人才粹煉的空間,但也絕非職棒才能。台灣國球與其苦等私人資本投資棒球,或耗盡資源拓展私人資本獲利空間,不如跳脫既有的資本主義市場框架重新思考棒球發展。

體育公共化是一個初步的想像,在政府主導下建構社區、中小學到業餘棒球完整穩定的分級聯盟體系,任何聘任專業球員、教練任期內受到合理薪資的保障,退休後轉任其他基層棒球隊、培訓組織,甚至政策制定與監督的公民組織。大專或業餘球隊可分級組聯盟,最後篩選出國家代表隊,進而在國民參與度與棒球軟硬體條件承受後,進而由台灣籌辦國際競賽。

此時也才真正體現體委會主委所謂的國球社會效益,社區棒球不但可以發揮接納失學青年、身障青年發展出各種社會扶助功能,進一步可以此增加都市或偏鄉社區的互動,這早在古巴社區棒球聯盟或聞名世界的美國威廉波特少棒賽體現。政府不用再重金打造的職業棒球。由小而大發展棒球環境、提高國民參與度,未來社會企業、國營企業都可順理成章投入資源。也許此時職棒的夢靨才能離我們而去!

(台灣公共化協會成員)

1:俊國熊在1995年由俊國賣給興農集團,後又改名興農牛。
味全龍則因母集團被併購而解散。Lanew熊、兄弟象也曾傳出長期虧損欲退出聯盟。


22009年假球事件後,聯盟正式通過自由球員制度。

3:中華職棒球隊平均薪資以統一獅最高:14.17萬元,兄弟象最低:9萬元
,高薪球員如陳金鋒、彭政閔複數合約每月可達50萬元。

4:美國MLB營業額最低馬林魚隊(光芒隊)每年2100萬美元約60億台幣,韓職多為三星等大財團為母公司,年營業額可達數百億美元。台灣以統一最高約為100多億台幣。

5:聯合報:洪瑞河批二軍補助 體委會:企業自負盈虧
http://udn.com/NEWS/SPORT/SPO5/7450655.shtml

0 意見:

張貼留言